駐村幫扶增產增收日子好
2018-10-31 10:05:55鐘鳴?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報將樂記者站 鐘鳴文/圖 “過去,我們這里還是泥巴路,每到農忙運農具時,村民就特別頭疼。現在好了,有了新修建的機耕道,下雨天出門,都不怕了……”說話的人叫楊連華,是將樂縣大源鄉崇善村人。他說,這一切變化都離不開村里的“第一書記”——鄭先鋒。 10月24日,記者走進崇善村,與村民們一道,邊走邊看村里的變化…… 去年12月,在福建省交通運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作的鄭先鋒被派往崇善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當他走進村幼兒園,只見空落落的操場零星擺放著蒙塵的玩具,村黨支部書記告訴他,由于資金不夠,幼兒園設施一直未能齊全。聞言,鄭先鋒就暗下決心,扶貧要扶智,讓下一代有能力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的未來。 接下來的日子里,鄭先鋒把改善教育環境作為扶貧的第一道“菜”提上議事日程,經與村“兩委”班子協商、與鄉溝通,最終,他協調資金在操場內鋪設了人工草皮,給幼兒園贈送了多媒體電視和游樂設施,每位學生發放了書包、文具、繪本等學習用品,還針對村部沒有電腦,他找到派出單位贈送了2臺電腦和投影儀。 幼兒教師李華英告訴記者:“以前,學生活動時晴天一身土、下雨一腳泥。鄭書記來了以后,對學校抓得緊,環境改善太多了,學生也有了更多的娛樂項目。” 在摸底調查、精準識別的過程中,讓鄭先鋒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困難戶楊連華。快五旬的楊連華,妻子在2000年去世,剩下唯一常年臥病在床的殘疾女兒,父女倆相依為命,生活十分困難。 鄭先鋒及時向鄉和所在單位領導匯報,盡可能爭取扶持。最終,為他找到公益性崗位,也為他和村里43戶120多名村民送去食用油、牛奶和微波爐、電壓力鍋、電磁爐等生活用品,從根源上改善了生活標準,并對身患疾病的貧困人員幫助聯系醫院治病,爭取政策,減輕家庭負擔。 物資的幫扶只能解決眼前困難,要想讓更多群眾脫貧致富,沒有產業發展是不可能實現的。為此,鄭先鋒多方奔走,發現崇善村地理位置、生態環境好,適合發展養殖業——中蜂養殖。“太感謝鄭書記帶著我脫貧,以后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已脫貧的村民董光增高興地說道。“下一步,我們打算成立合作社,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確保村民實現增產增收順利脫貧的目標。”鄭先鋒告訴記者,目前,村里貧困戶每年收入最少的也有2.6萬元。 如今,崇善村轄5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39戶,人口1305人,常住村里的人口307人,已實現水、電、網入戶全覆蓋,建有衛生院、農民公園長廊,在建公廁和碾米房,村財收入也穩步提升。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