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大嶺村:看儺舞 吃糯糍
2019-02-11 10:19:18寧江炳?來源:東南網(wǎng) 責(zé)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打糯糍 做成的糯糍 儺舞 東南網(wǎng)2月11日訊 (福建日報 寧江炳 文/圖)建寧縣溪源鄉(xiāng)的大嶺村,是武夷山脈中的高山小村,四個村民小組,人口才四百多,舊時從溪源到大嶺村八里路全是大石子嶺,村名由此而來。大嶺村往西翻過山就是江西黎川縣境,往北翻過山就是本省泰寧縣大田鄉(xiāng)。 站在村高處看,幾十戶人家錯落有致地聚居在一個山坳里。天陰沉沉的,雨霧彌漫,遮住了四周青翠的竹山,恍如云中漫游,又像步入一幅水墨山水畫境。 當(dāng)?shù)氐膬璞硌萏茁肥?,先由一人扮觀音娘娘在前面引路,接著是六位男子以六種各具特色的扮相邊舞邊擊鼓,他們的面具分別有代表雙、福、祿、壽、喜、全六位神仙的標(biāo)記。其中,四位肩挑擔(dān)子,一頭是線毯,一頭是鼓?!疤骸奔础捌教?、平安”之意,“鼓”與“谷”同音,為“五谷豐登”之意。此六人一邊敲擊著木魚、跳鼓、尺板等道具,合奏出雄壯的打擊樂曲,其舞蹈動作原始古樸,以馬步、弓步、擺拳、跳躍為主,有時也穿插翻滾、疊羅漢、排字等動作,在鼓樂的強(qiáng)烈節(jié)奏中展現(xiàn)出粗悍的雄姿。 后面是一男子扛百家傘,百家傘意為神賜百家福。百家傘是各家的姑娘和新媳婦縫合而成,布條上均寫上或繡上各家戶主的名字和吉祥詞。撐傘者應(yīng)隨著樂曲不停地轉(zhuǎn)動傘,并回旋、跳躍,表演出各種舞蹈動作。隨后是器樂隊(duì),樂器以嗩吶、笛子為主調(diào),吹奏的多是《五谷祭》。 儺舞表演時,全村男女老幼傾巢而出,喊聲陣陣,鑼鼓喧天,彩旗飄飄,鞭炮齊鳴,場面非常壯觀。儺舞的表演都由男性擔(dān)當(dāng)。舊時,表演的場地都集中在田間地頭,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人壽年豐。因此,儺舞成為農(nóng)事或節(jié)慶時的一種慶?;顒印4髱X村還成立了儺舞會,由各農(nóng)戶輪流做東。 過節(jié)的晚上,糯糍是主食。糯糍是建寧城鄉(xiāng)最具民俗風(fēng)味的小吃。建寧人除紅白喜事,結(jié)婚嫁女、遷居賀壽等酒宴,以及各種“圓工”飯,都是用糯糍做點(diǎn)心配之以擂茶或米茶?,F(xiàn)在建寧西門市場每逢圩日,都有幾家賣糯糍的攤點(diǎn),生意相當(dāng)不錯。 每年,大嶺村各戶都會種上一定量的上等糯谷,再加工成糯米。節(jié)前日,把一定量的糯米用清水浸泡,待到過節(jié)這天早上撈起晾干,再將之放在飯甑里用猛火蒸熟蒸透。打糍時先把石臼和棒槌洗干凈,用滾水燙過,再把蒸熟的糯飯倒入石臼里,用棒槌反復(fù)捶打,直到成韌性糊狀。 打糍是重體力活,一般由身強(qiáng)力壯的男人擔(dān)任。打糍時,男人叉開雙腳站穩(wěn),隨著棒槌的起起落落,石臼里的糯飯漸漸稀爛。而蹲在石臼邊的婦女,干凈利索地反復(fù)揉翻著石臼里的糍,直到打得臼里的糍成糊狀,而后撈起放在缽頭里,搓成一個個小糍圓,再放些白糖、芝麻、豆粉為佐料。 還有一種拌之以紅豆加紅糖作漿狀的,吃起來也特別可口。全家人陪著客人,一邊品嘗這香甜柔軟而富有韌性的糍粑,一邊配之以酒菜暢談豐收的喜悅,那真是人生最美的享受。 節(jié)日期間,大嶺村熱鬧非凡,演古戲請電影,宴席上端出冬筍炒肉片、紅菇蛋湯、小腸蓮子湯、豆腐燴鰍魚、香臘排骨等20大碗土特菜,主賓皆醉。 |
相關(guān)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