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儲銀行三明市分行金融消費者權益日宣傳 警惕非法網絡貸款
2019-03-08 16:19:27?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東南網三明3月8日訊 針對目前日益頻繁、觸手可及的電話推銷及頗具創意的網絡貸款推銷,金融消費者尤其是消費需求旺盛的年輕人在參與借貸前要逐一核對以下十條注意事項: 任何機構開展資金放貸業務必須取得相應的資質,未經批準不得從事放貸業務; 中介機構或信息平臺推薦的貸款業務,必須查清楚最終放貸機構名稱及是否具備真實的放貸資質; 個人借貸前需要明確自身是否有需求及自身已有的負債水平,越過28/36警戒線后要謹慎行事; 正確計算綜合借貸成本,仔細詢問除利息外的其他各項費用; 不少銀行業金融機構已有手機銀行,并推出個人信用貸款業務,個人借貸前請至少對比兩家商業銀行的信用貸款綜合成本; 不存在免費或免息的貸款,莫因貪戀"小便宜"而掉入真正的套路和陷阱; 充分運用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平臺例如"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公司的經營范圍及經營異常情況; 充分運用我國金融管理部門(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地方金融管理部門等)的官方網站查詢受監管的機構名單,受監管意味著該機構必須滿足一定的監管要求,但并不保證該機構會完全合規地開展業務; 金融消費者要堅決遠離兩類不具有金融從業資格的機構:一是在國內不受金融管理部門監管的機構;二是自稱在境外接受金融監管的機構; 金融消費者在接到陌生推銷電話可以參考如下的流程圖來處理: 機構放貸必須取得相應的資質,金融消費者要避免向非法的放貸機構尤其是沒有資質的網絡放貸公司借款應急。遇到有以下特征且主動找上門的所謂"放貸機構"或"信貸專員"要小心謹慎,多方確認后再行動: 對機構的真實身份含糊其辭,不愿正面回應或自稱是正規銀行貸款(或自稱有合作); 對年化利率的詢問避而不談,尤其是當實際借款利率超過36%時; 以各種噱頭吸引客戶,尤其是用"免費""免息""零利率"等套路誤導普通金融消費者; 以"信息科技公司"或"貸款咨詢"名義來放貸,實則是中介公司或違法放貸。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