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床棉被,一件棉大衣(羽絨服)……1月19日,春節將至,永安市小陶鎮的羅德汪等83戶“5·17”災后重建戶在新房里收到了暖心“年貨”。 “我在新房里可暖和了。”在小陶鎮美坂村,73歲的受災村民羅德汪雙手揣著暖手寶,樂呵呵地說。 羅德汪是村里的五保戶,在去年“5·17”洪災中受損嚴重,小陶鎮黨委、政府幫他爭取了各級優惠政策及災后重建專項資金補助,通過異地重建,趕在11月過冬前蓋好了三間平房。他一分錢不用操心,就住進了新房。 去年5月17日,小陶鎮文川溪流域及其上流區域發生特大暴雨,引發嚴重的房屋倒塌損毀,全鎮共倒塌房屋208幢,受災人口12023人,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68億元。 洪災無情,人間有愛。災后重建工作牽動了省、三明及永安、小陶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心。省專項資金補助、永安配套補助、貼息貸款、小陶政府兜底等多種資金保障,為當地災后重建戶送來了“及時雨”。 錢有了,怎么建?“我們根據災后重建戶的實際情況,科學規劃、分類施策。”小陶鎮黨委書記張金銘介紹,鎮里按照“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的原則,對災后重建困難戶、一般戶、實力戶,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確定了統規聯建、異地重建、原址重建、購買商品房等方式,結合鄉村振興,及鎮、村干部等掛包幫扶,全力推進重建安置工作。 84歲的羅樹騰也是“5·17”受災戶。他家的土木房子被洪水夷為平地,當時他只感覺“天都要塌了,今后生活怎么辦?”不日,當地災后重建“暖心工程”向他伸來了“援手”。如今,他家原本的土木房變成了結實的磚頭房。在他家,新買的電視、空調等家電,妝點著新居。他說:“不僅建房子有補助,買家電的錢也得到了50%的補助。” 美坂村災民集中安置點,一棟棟漂亮的小洋房拔地而起。從鎮里統一規劃,到幫助這些受災戶協調磚、石、砂、鋼筋、水泥等建材最優市場價格,再到水、電、路、綠化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他們享受到了小陶鎮、村干部全程“保姆式”跟蹤服務。 而越接近年底,泥水、木工、水電等施工人員越緊缺。為了確保他們春節前搬進新房,當地鎮、村干部東奔西走,協調工人“支援”,讓這6戶集中安置的受災戶,在去年12月20日就搬進了新居。 經過半年多的災后重建,曾經的受災區煥然一新。眼下的小陶,處處充滿年味。 (三明日報永安記者站 陳莉莉 魏興谷)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