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2月11日訊(本網記者 肖曉敏 通訊員 吳學生 陳金華)2月10日(正月十七),是李凌恒小朋友5歲的生日。這天,他爸爸媽媽一早急匆匆出門前,答應兒子,會像往年一樣,晚上回來陪他一起吹蠟燭、吃蛋糕,慶祝生日。 兒子:等到含著淚水睡著 李凌恒心想著,今年的生日,爸爸媽媽會給他準備什么樣的禮物,帶來什么樣的驚喜。從早上8點,他就一直在爺爺奶奶的陪護中等著爸爸媽媽回來。中午他們沒有回來,也習慣,從春節(jié)開始,他們就經常沒有回來吃飯,因為爸爸媽媽告訴他,這陣子有個突發(fā)的"病毒怪獸",需要他們去打敗,并且還告訴他,要乖乖待在家里,不許出門。 時針轉到了18時,爸爸媽媽怎么還沒回來啊?!一次次打電話都說,等會再等會,可,就是一直沒回來。李凌恒小嘴嘟得越來越高,臉上寫滿不高興,"春節(jié)不能去動物園、游樂園,看可愛的小笨熊、精靈的猴子和玩過山車就算了,哼,還騙人,說一定會早點回來的。" 20時,爸爸媽媽還沒回來,爺爺奶奶一再解釋和哄著李凌恒吃完晚飯后,他們擺上蛋糕,說不用等他們了,肯定在忙,先吹蠟燭吃蛋糕。李凌恒不讓,堅持守看著蛋糕等著爸爸媽媽回來……可是,21時,他們沒有回來,22時,他們還是沒回來。李凌恒哭了,哭得很傷心,淚花布滿了稚嫩的小臉。之前,爸爸媽媽可是從來沒失約過。他知道他們要去打敗"病毒怪獸",可今天是他生日啊。 在哭泣中,李凌恒含著淚水睡著了,當奶奶把他抱上床時,嘴里還在念叨"爸爸媽媽,你們怎么還不回來?。?quot; ![]() 爸爸:"不是不想回去陪你過生日" 突發(fā)的疫情,有點讓人措手不及。李凌恒的父親李茂德,是國網三明供電公司綜合服務中心的綜合主管,負責其整個公司疫情防控的防護物資的采購、儲備、配送和防護知識的宣傳與傳播。可是,疫情發(fā)生后,防護物資的采購變得異常緊缺。關系到三明供電系統(tǒng)數千名戰(zhàn)斗一線員工的生命安全,刻不容緩。 從1月25日該公司啟動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一級響應以來,李茂德就一直馬不停蹄地想盡辦法采購儲備疫情防控物資。連續(xù)十幾天,兒子還在睡夢中,李茂德就早早地出門,跑遍了三明市區(qū)30多家藥店和周邊縣市,然而還是"杯水車薪",越是疫情發(fā)展到后面,越是"一罩難求"。他又發(fā)動親友、同事,托人四處打聽。正月初一,當他聽說福州市倉山區(qū)一家醫(yī)療機構有口罩出售的信息,立即驅車200多公里趕往福州采購;正月初十,他聽說深圳的朋友可以籌集到測溫儀,立馬"逆行"前往完成采購…… 2月10日,是國網三明供電公司錯峰復工的第一天。這一天,公司系統(tǒng)有幾千名的員工返回崗位,加上原有一直堅持在崗位一線的員工,僅個人防護口罩就得準備近4000套、測溫儀300百余支,還有消毒液、防護模、衛(wèi)生紙巾等物品,均得有序立即配送到三明市11縣市區(qū)的每位復工員工、每個復工機構等手中,讓他們日后的工作中做到有備而防。工作量很大,但更要做到萬無一失。這天,他一直在忙碌著核對數據、清點貨物、按需分類堆放、裝車送往各地……他,記得今天是兒子的生日;他,也記得早上出門時答應過兒子早點回家吹蠟燭、切蛋糕。作為一名黨員,他真的忙得不可開交,他也不能放下"大家"去顧自己"小家",接到兒子一遍又一遍的電話,只能抱歉、安撫小朋友說,等會再等會。待到所有工作忙完,他放心、滿意地回到家時,已是深夜12點。洗漱好,他來到兒子床邊,輕輕地親了親兒子的額頭,心里默念:"等到打敗'病毒怪獸',爸爸一定帶你去動物園、游樂場。" 媽媽:"有別的小朋友更需要我去照顧" 李凌恒的媽媽呂淵淵,是三明市三元區(qū)的一名社區(qū)工作者。1月25日,三明市確診的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就在她所在的三元區(qū)。整個春節(jié),她一直工作在社區(qū),協(xié)調物品采購與配置防護用品,一個一個地強調和宣傳防護知識,一戶一戶地排查返鄉(xiāng)人員信息,一個樓棟一個樓棟地落實防護措施,做到不漏點、不漏戶、不漏人。她們"地毯式"地排查,每日做好湖北返鄉(xiāng)人員健康狀況的跟蹤、登記、測溫與思想交流與溝通。 2月4日,三元區(qū)實行史上最嚴的出行管控后,她每天都6點左右就出門,7點到社區(qū),檢查和督促小區(qū)嚴控出入人員的落實情況。 按照分工,呂淵淵與其轄內的4戶居家隔離家庭進行結對幫扶反抗疫情。每天,她得密切關注,檢查、記錄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狀況,還義務承擔了這些家庭"封城"后的生活用品的代購代送。 2月10日上午9時,呂淵淵的手機又響起一聲微信信息提示音,點開一看:"家里的蔬菜沒了,麻煩你幫買點。",隨后便收到對方發(fā)來的采購清單。這是呂淵淵負責結對的一個居家隔離的家庭發(fā)來信息。一整個白天,呂淵淵先后收到三個家庭的"求援采購"信息,到超市幫忙他們采購日用品、蔬菜、肉類等生活物資,并送到這些家庭戶門口,讓他們自取。 18時,呂淵淵準備下班回家給兒子過生日的時候,突然接到一個電話,是社區(qū)同事小楊打來的。她說,其負責的一家結對幫扶戶的一個10歲左右的小男孩,由于長達十幾天不能出門,心里異常的煩躁、焦慮,加上又是處叛逆期,家人怎么勸說都不停,非得出門找同學,跟家里人吵了一架后已經乘電梯跑到了樓下。小楊怕自己一個人"駕"不住小男孩,想請呂淵淵一起去攔住他。 呂淵淵心里咯噔了一下,得及時制止小男孩的行為。此時,她也只能心里默念"對不起,寶貝,媽媽回不去陪你過生日了,有別的小朋友更需要我去照顧。"她和同事小楊一邊迅速向區(qū)領導匯報情況,一邊毫不猶豫地火速趕往小男孩子所在的樓棟。最終,她們找到小男孩,通過近三個多小時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交心、交流和勸說,偏激的小男孩愉快的回家了。呂淵淵欣慰的長吐一口氣時候,已是快22時,重新返回辦公室整理完工作日志和相關材料,趕到家,兒子早就在滿臉淚水痕跡中入睡。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