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田縣是福建省水泥生產大縣,近年來,大田水泥行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裝備,推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年產量達1000萬噸。 在國家進一步淘汰落后產能的大背景下,大田縣加快水泥企業“變臉”,追求低碳夢,水泥大縣“老樹發新枝”。 創下全國首條生產線 “當年,巖城水泥1噸賣450元,比其他品牌貴50元。”大田縣經信局局長楊維瓦說,上世紀90年代初大田縣幾乎每個鄉鎮都有水泥廠,“當時價格也特別高,有人開玩笑說一噸水泥可以換來一噸面粉。” 改革開放初期,大田水泥行業應運而生。從1980年開始,桃源、太華、上京、廣平等4個鄉鎮先后辦起水泥廠。1992年,大田有25條立窯生產線,從業人員1300多人,產能達到30萬噸。當年,全縣生產水泥20.15萬噸,實現產值3131萬元,占鄉鎮建材工業總產值的82.2%。 1995年,巖城水泥、巖馬水泥、石鳳水泥等品牌名聲在外。水泥廠以市場為導向,開展橫向聯合,通過技改和股份制改革,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建起全國首條日產500噸的新型干法旋窯水泥熟料生產線。同時,在仙游、泉州、閩清、福州等地創辦聯營企業,經濟效益居大田全縣工業企業首位。 大田縣水泥廠生產的“巖城”牌425#R水泥,在1991年獲得國優銀質獎,為全省同行首創。企業進入國家中型企業行列,先后被認定為省級先進企業和國家二級計量管理單位。廠長謝元藩在1988年被授予“福建省勞動模范”稱號,1989年獲得“五一勞動獎章”。 市場動蕩,遭遇寒冬 水泥行業是個高耗能、重污染的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居全國第二,用煤總量是繼電力和鋼鐵之后占到第三位。水泥企業的礦山資源消耗與生態破壞,也是突出問題。 1992年,大田水泥企業兼并擴大規模,成立了以國有企業為主的11個集團。然而之后,全國水泥行業出現大面積產能過剩,市場供大于求,低迷的價格十年間沒有變動。大田水泥行業,經歷了早期“叢林式競爭”,到高增長下的“聯合重組”,再一路低迷陷入僵局。 “各種問題的存在,導致很多水泥企業負債累累,改制后的工人下崗。”楊維瓦介紹。 2008年以來,大田縣根據上級有關加快水泥結構調整的工作部署,分批淘汰落后水泥生產能力工作計劃,3年時間完成淘汰落后立窯水泥生產線16條、產能139.4萬噸。 2017年,進一步淘汰了巖城水泥“新型干法旋窯生產線” 1條,去產能20萬噸……通過淘汰落后,騰出產能空間,為新型水泥生產“騰籠”。 壯士斷腕,涅槃重生 新常態下,水泥行業如何解決產能過剩和供大于求的老問題,如何應對需求下降的新問題?經過10年探索,大田縣逐步培育起紅獅、新巖等新型干法水泥生產企業,改變了過去大群體、小規模的傳統立窯水泥生產面貌,實現傳統水泥產業向新型環保水泥的轉變。 目前,大田縣有紅獅、新巖、鑫城3家新型干法水泥企業,總產能400萬噸/年。 龍頭企業紅獅水泥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15億元。2條45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帶18MW純低溫余熱發電系統項目,分兩期實施,全部建成投產后水泥產能可提升到400萬噸/年。一期項目于2010年9月點火投產。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項目于2016年10月完工試生產,2017年3月獲得福建省環保廳《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年處置大田及周邊地區工業固廢10萬噸。 新巖水泥有限公司建設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及配套一條裝機容量9兆瓦的余熱發電系統技改項目,已經開展產能指標置換和項目報批。 這些項目的建設,使大田縣水泥產業得到進一步提升。紅獅集團投資建設的危廢焚燒和資源化環保項目, 2019年8月建成投產,實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為當地改善生態環境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成為城市“凈化器”。 展望未來,信心滿懷。大田水泥行業努力實現去產能、補短板、增效益,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全力推動行業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和動力變革,實現水泥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三明日報大田記者站 陳小瓊 林生鐘 鄭宗棲 文/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