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祖德的從軍照片 吳祖德在抗美援朝中榮立三等功。 三明日報大田記者站 林生鐘 文/圖 87歲高齡的吳祖德,退休前是大田縣醫院院長、主治醫師。 老吳原籍四川省安岳縣,1949年參軍入伍,在抗美援朝戰地救護傷員時,發現敵特殺人及時示警立功。后隨部隊轉戰福建,轉業從泉州到大田支援建設,籌辦了多個鄉鎮衛生院。1974年,吳祖德光榮入黨,1987年6月被中共三明市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1989年1月,被三明市政府授予“三明市職工勞動模范”稱號;1990年12月,衛生部授予他“從事衛生防疫工作三十年”榮譽證書。 6月30日,筆者拜訪了老吳,聽他講述往事。 苦孩子當了解放軍 吳祖德身世坎坷。 “我不知道生身父母是誰,聽說父親被國民黨抓了壯丁,母親改嫁,是一位姓鄧的婆婆把我撫養成人,我跟著他們家的孩子一起姓吳。”吳祖德說。 鄧婆婆還告訴他,他當年是被丟在城門洞口的,出生才24天。因為老人有子女,就把他當孫子養。 長大后,吳祖德跟婆婆上山撿柴火,賣了換米。14歲時,他與弟弟吳祖文去重慶給人擦皮鞋,像乞丐一樣晚上睡在飯館的后廚旁邊。 “我親眼目睹了解放軍進城,重慶解放后,沒有人需要擦皮鞋,我們就回到家鄉縣城。”吳祖德說。 安岳縣剛解放,共產黨成立了縣大隊。17歲的吳祖德參加縣大隊維持社會秩序,看護國民黨官員和土豪劣紳逃跑時留下來的資財,預防倉庫糧食被土匪搶奪和燒毀。 救死扶傷,轉業地方后,吳祖德一直保持著一名白衣戰士的風范。 抗美援朝勇斗敵特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吳祖德和另外6名隊員,于9月份調往遂寧軍分區。不久,分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29陸軍醫院2分院,做了一名護士。部隊開到鴨綠江邊,他和戰友們是第一批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 “當時,只有黨團員才能去參加傷員搶救工作。”吳祖德說。 大家穿著朝鮮人民軍的軍裝,不打聽相互情況。醫院分散在一些小廟和農家小院里,首次接收傷員就超過了700人。許多傷員失去四肢,護理和生活照顧全靠護士。吳祖德每天從早忙到晚,不停地在給傷員換藥。 那時的醫務人員不配發武器,也不直接上戰場,立功的機會很少。但吳祖德在松江省(今黑龍江省)尚志縣時,軍醫院政治處卻給他記一次相當于三等功的“一小功”。回憶起那段經歷,老人哽咽掩面,幾次抬手擦拭眼淚。 1952年9月,一天晚上,駐地下雪,天氣寒冷,29院4所的醫護人員,白天緊張搶治,安頓好受傷的戰士,留下一部分的醫生和護士值夜班。20歲的“看護員”吳祖德,白天和戰友一起忙碌工作,晚上輪到他值班。因為太累了,大家很快都睡著了。 “有兩個特務從朝鮮邊境混進來,趁大家熟睡時,殺死了我們22人。”被殺害的有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另外還有20名傷員。 吳祖德住在不同病區,他隱約聽到隔壁有掙扎聲傳來,料定有敵情。但他沒有槍,于是抓過一根鐵棍,慢慢靠近病房。當他來到病房時,看見滿屋子都是鮮血,也不知道闖進來了多少敵人。 “有特務,抓特務!”吳祖德大聲呼喊。 敵人急忙逃竄,最后被圍困在一座山上,兩人拒降自盡。 “他們一人拿一把刀,值班女護士的頭部正中被砍了一刀,當場失去了生命,熟睡的傷員都是被割喉死的。”吳祖德追憶。 回憶起抗美援朝往事,吳祖德忍不住潸然淚下。 轉業從泉州到大田 朝鮮戰場停戰,部隊南下。 “1953年底至1954年初,我們被派到福建來解放臺灣。”吳祖德說。 醫院最初駐扎在泉州的一個鄉村,過了一段時間轉移到漳州的龍海縣角美鎮。這期間,部隊開展“文化大練兵”,沒有上過半天學的吳祖德讀了半年的書。又因為表現好、有戰功,再次被保送到部隊的衛生學校繼續學習1年。 在泉州,吳祖德遇到南安籍女護士林延綏,兩人收獲了愛情。到了1956年3月,吳祖德被批準復員,轉業到妻子的戶口所在地。 “本來打算回老家四川,但因為炮擊金門在即,福建又缺少醫務人才,華東局書記兼福建省委書記韓先楚命令,所屬部隊官兵復員一律不準出省。”吳祖德說著一口濃重的四川話。 1958年開始“大躍進”,福建各地掀起了“大辦鋼鐵”運動。大田縣隸屬于晉江專區,這里有山、有樹,有鐵礦、有煤,被確定為地區鋼鐵基地,成立“七一”聯合鋼鐵廠。除永春和德化外,專區7個縣調動干部和民工10萬大軍進駐大田。吳祖德從同屬一個地區的泉州調到大田當醫生,來支援鋼鐵廠。 輾轉大田創辦衛生院 “七一”聯合鋼鐵廠辦沒幾天就解散了。吳祖德被分配到林業系統衛生所,輾轉濮溪伐木場、梅林林場等處工作。此后,根據縣政府的要求,他又到多個鄉鎮去創辦衛生院,并且一直擔任院長職務。 大田縣謝洋鄉與泉州市的永春縣、龍巖市的漳平縣接壤,交通不便,解放前屢遭兵匪侵擾,老百姓生活非常艱苦。 1960年7月,吳祖德奉命到謝洋公社籌辦衛生院,從梅山公社的濮溪走路到謝洋,山路近百里。但是他二話沒說,用兩只籮筐挑起一男一女兩個年幼的兒女,帶上任助產士的妻子和另外3名醫生、護士,步行到謝洋。 “謝洋以前窮,沒有辦公場所,我們住在生產隊堆放雜物的草寮里。”吳祖德記憶猶新,縣衛生局給了700元辦衛生院經費,可這點資金遠遠不夠。 在公社和大隊干部的配合下,幾個醫護人員上午給村民看病,下午和社員一起上山砍木頭,扛回來后自己動手建院部。 謝洋的人民對他們很好,初來乍到沒有菜吃,村民們經常給他們送,甚至送去了殺好的雞鴨,彼此感情深厚。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村民們還保護了吳祖德。 大田縣民政局副局長林克源分管過退伍軍人事務。他介紹:“當時大陸跟臺灣關系緊張,謝洋鄉山頂上經常有人發信號彈,公安特派員懷疑吳祖德是敵特。” 上級認為吳祖德是個外地人,而且當過兵,幾次責令當地民兵對他實施抓捕。村里的糾察隊員不執行命令,他們說:“吳院長是好人,不是反革命分子,如果抓他,我們都不干了。”結果,吳祖德毫發未損。 妻子林延綏怕兩個孩子學習受到影響,趕緊把孩子送到泉州母親家里,托付給老人照看。 淡泊名利 初心如磐 吳祖德與妻子林延綏為大田縣醫療事業付出了無數心血。 1994年,吳祖德延長了1年多時間退休,因為組織對縣醫院院長的人選還沒有確定。他盼著早日有人來接班,當醫生加班加點沒有休息日,辛苦了一輩子,想好好陪伴家人。 退休后,吳祖德踏上回鄉路,帶著妻兒老小找到了親人。他給鄧婆婆立墓碑,刻上自己和兒孫的名字感恩。 林延綏接生過無數小生命。她人緣好,工作盡心盡力,跟隨丈夫輾轉濟陽、前坪等多個鄉鎮,從頭到尾參與了這些地方的衛生院建設。老人活到80歲,1996年過世。生前,她跟女兒和兩個兒子說:“我工齡長,如果不是你們父親當院長,把名額給了其他同事,我早就提幾級了。” 從鄉鎮衛生院回城后,林延綏沒有再跟丈夫同行,自己請求到縣婦幼保健院,直到退休。吳祖德又繼續去籌建大田縣中醫院,擔任縣醫院院長等職。 他的長子吳志敏說:“母親說她這一輩子給我父親耽誤了,領的工資很低。” 吳祖德對家人嚴格要求,從未向組織提要求。吳志敏從小上山砍柴、下地種菜,去隔壁鄉鎮讀書自己挑著米和菜,生活獨立,在泉州上了高中。他曾擔任過大田縣紀委常委、交通局黨委副書記,現已退休。妻子在外地帶孫子,他住在大田縣城寶山路的家里,照顧年邁的父親起居。 老人耳不背,口齒表達清楚,能夠自己上下樓,有時候還會拄著拐杖到河濱走棧道。因為前段時間在家里不小心摔了一跤,引發過去腰傷,現在家里挪動需要借助藤椅支撐。 前段時間,吳志敏邀了姐弟給父親做90歲生日。他從四川老家寄來的《族譜》中得知,父親其實是出生于1931年。“檔案里記錄的出生日期為1933年4月,那其實是叔叔吳祖文的生日。” 吳祖德家鄉是四川省安岳縣大埝鄉新房村,養父母遷居安岳縣城先鋒街。吳祖德有姐姐、弟弟和妹妹,弟弟吳祖文也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是第二批入朝參戰的炮兵,后回四川,仍然健在。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