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大田記者站 涂智靖 吳聯參 文/圖 想吃蜂蜜,上哪找好的蜜源?7月8日,記者來到大田縣梅山鎮蓋竹村,見識了真正源于大自然的百花蜜,這是一種產自懸崖峭壁下土蜂的蜜。 朱自泰在懸崖下養土蜂。 深山尋蜜 一路跋涉,到了蓋竹村,拐進山路,車停山腰,開始鉆進密林。 “整座山到處都有,這邊放一箱,那邊放一箱。蜜蜂就愛在懸崖峭壁的地方,那里比較避風避雨。”養蜂人朱自泰邊走邊介紹。他管理的這幾窩土蜂離家好幾公里,需翻過幾個山頭才能到達。 山勢很陡,有時幾乎是垂直。他在前面邊走邊把腳下的落葉掃去,防止我們腳滑摔倒。“過一段時間要來看一下,不然會有螞蟻蜘蛛一類爬上去,蜜蜂就不敢來,會跑掉。” 進山才十幾分鐘,記者早已是氣喘吁吁、汗流一身。 朱自泰是村里的退休教師,今年65歲。他告訴記者:“雖然都是野蜂、土蜂,但還是要翻山越嶺來管理。” 蓋竹村生態優越,蜜源豐富,產出的蜜品質上佳。 徒手割蜜 “土蜂主要是采這里雜木的花,蓋竹村有很好的生態林。”朱自泰介紹,蜂箱放在山里,森林茂密,花多,蜜源近,便于蜜蜂多采蜜。 來到一個峭壁巨石下凹處,朱自泰的木制蜂箱就在那。蜂箱處在半壁中,十分險要,巖壁幾近垂直,不好站人。記者幾乎是整個人貼在巖壁上,才能確保站穩拍到割蜜的全過程,而腳下附著的泥土有些松動,時不時還得挪動一下腳以便穩住重心。同行的幾個人只能站在巖下仰望。 “香是用當地一種木頭做的,不是平時的香,這樣熏一熏,蜜蜂就會暈暈的,不會蟄人。”朱自泰邊點香邊介紹。蜂箱旁的小空地僅夠一個人站,他今天帶的工具是塑料水桶、鐮刀、棕掃和一把木香。 打開蜂箱的那一刻,蜂群瞬間炸窩,圍著人嗡嗡嗡直轉。朱自泰只戴一個有網眼的帽子,拿起刀就割。記者大氣不敢喘,手上、臉上、眼前、身上都是或飛或停的土蜂。 朱自泰手法熟練,小心翼翼割下一塊,拿棕掃掃了掃巢脾上的蜂,然后輕輕放進桶里,十幾分鐘就收拾好了。 “這一箱大概十多斤吧,不能全割掉,得留一點給蜜蜂,不然蜂會跑掉。”朱自泰掰了一小塊蜂蠟放進嘴里,說道:“你看,真甜!來一塊。” 引蜂入村 “上面石壁更大片,放的蜂箱也更多。”朱自泰說。果然,一個約200平方米的懸崖下分散放置了4個蜂箱。 “這些全是我的。多的時候,我引了一百多箱。”朱自泰說,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引一些土蜂,少的七八箱,多的三四十箱,他是全村引蜂最大戶。 朱自泰說:“蓋竹村有引蜂養蜂的習慣,都是野蜂,有的蜂是自己引的;有的蜂是自己跑來的,到誰的窩就是誰的。” 這些土蜂又叫中華蜜蜂,飛行敏捷,嗅覺靈敏,出巢早,較平常飼養的意大利蜂遲歸巢2-3個小時。它們善于利用零星蜜源,也喜歡遷飛。蓋竹村大片生態林為它們提供了良好的蜜源,所以蜂群發展很快。村民利用它們的習性進行引蜂、分窩。 “我們這里的蜜比較清香,會喝的人一喝就知道。”朱自泰說,村里的蜂蜜沒人摻假,也不會用糖去養蜂。土蜂蜜一年就夏季采一批,冬蜜很少。這里的土蜜匯百花之精華,清香甜潤。目前,當地售價一公斤在100-120元,高的一公斤賣到180元。 土蜂蜂箱散布在蓋竹村的崖壁上。 帶動脫貧致富 上山不易下山更難,盡管有戶外經驗,記者還是跌了一跤,滑了好幾米,衣服被汗水浸透,可以擰出水來。 回到村里,村部前林蔭下放置著20多個蜂箱,寫著“朱自泰”或“蓋竹康顏蜂業”字樣。這些就是朱自泰引回家養的土蜂。村里扶貧對象朱自強正在打理蜂箱。 “土蜂很會跑,我又追不上,如果蜂群被分走掉,我又引不回。” 朱自強在礦里打工出意外造成了殘疾,喪失勞動能力,有心上山一起放蜂養蜜,卻心有余而力不足。3年前,鎮村干部與他結對子,送來資金、蜂箱、蜂群,村委會在村部前留了塊地給他放蜂箱,還對他進行補助、培訓。在養蜂大戶朱自泰的幫助下,他養了十多箱蜂,一年能收200公斤蜜。 “生活改善了,孩子讀書的費用也能交上,十分感謝黨委政府的關心。真的對我太好了!”朱自強說。 蓋竹村是梅山鎮最大的產蜜村,全村113戶,家家戶戶都養蜂,全村年產土蜂蜜5000多公斤。村里籌劃成立蜂業合作社,解決銷售不平衡問題,避免好蜜賤賣,以增加村民收入。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