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鎮集鎮新村全景圖(資料圖片) 以人為本,科學規劃,集鎮新村建設讓居民安居安業—— 從“萬安寨”到萬安鎮 東南網7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全幸雅 方煒杭 通訊員 沙觀球) 下京福高速互通口西行,艷陽下,白墻藍瓦聯排房,一行白鷺掠過屋頂,留下道道倩影。這里是“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將樂縣萬安鎮。然而,當地老人卻說,萬安鎮在歷史上還有一個別名,叫“萬安寨”。由“寨”到“鎮”,一字之差,折射出萬安建設的巨變。 多年來,將樂縣黨委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以人為本,科學規劃,久久為功落實集鎮新村建設,讓百姓安居安業。“萬安”這一鎮名所寄托的美好理想,已然照進了現實。 科學規劃促安居 清晨,肖家雜貨鋪開門營業了。69歲的店主肖順和咧嘴一笑,臉上褶滿皺紋:“我們家的三層小別墅,樓上住人,樓下開店。換了以前,誰能想到日子會這么好?” 時間轉回20年前,萬安鎮人少、房破、路窄。早在2005年,作為三明市5個縣域次中心之一,萬安鎮開始謀劃小城鎮建設,但囿于資金不足、資源有限等原因,一直未有突破。 2010年“6·18”特大洪災中,萬安鎮大片房屋毀于一旦。萬安鎮瞄準災后重建契機,就此開啟建設集鎮新村。 資金從何而來?一方面,萬安鎮將福州市對口援建、土地整理、小流域建設、宅基地復墾、地質災害治理、造福工程等資金整合使用,集中小錢干大事;另一方面,萬安鎮進行市場運作,成立萬安建設發展有限公司進行土地收儲、開發和投融資,盤活資金鏈。 有了資金,如何在白紙上繪藍圖?為讓集鎮建設立足長遠、有章可循,萬安鎮修編完善總體規劃,以統規統建方式推進翔安和新安兩個小區建設,橋頭小區則以統規自建的方式拆舊建新。“在縣委、縣政府統一部署下,我們還創新實施了‘先規劃后審批’等六項機制。盡管有少數村民想自行擴建,但在高標準、嚴要求的建房全過程監管下,在干部的一一勸導下,他們也逐步認識到村貌統一的重要性。”萬安鎮黨委書記黃小君說。 緊接著,街道立面、公園廣場、中小學校、農貿市場、客運中心、文化中心、污水處理廠等配套設施也一一建設完成。“這樣的‘高配’實屬不易。”時任萬安鎮鎮長的許惠勇坦言,當時的萬安鎮土地緊張、經濟困窘,好不容易整出幾十畝地,反復權衡下,最終決定:一分都不用于開發商業住房,全部投入公益建設,服務居民文化生活。 “利民、惠民始終是萬安集鎮新村建設的方向所指。”黃小君說,經歷任黨委、政府的接續努力,萬安鎮已成為集工、農、貿、文化、娛樂為一體的新型集鎮。 招商引資助安業 種煙好還是養鴨好?“養鴨!”曾是一名煙農,如今卻返鄉當起“鴨倌”的趙曉光回答,“種煙要起早貪黑不說,還掙得少。養鴨輕松多了!我們的鴨舍裝滿了全自動設備:自動控溫機、自動飼料流水線。一人喂飽全舍1萬多只鴨不成問題。” 趙曉光所在的公司是2014年入駐萬安鎮的將樂溫氏家禽有限公司。溫氏采用“公司+家庭農場”一條龍生產經營模式,引導農戶經營家庭農場,負責飼養肉鴨環節,公司負責飼料原料采購及加工、種苗生產、技術服務配套、肉鴨回收銷售環節,雙方合作,互利共贏。“公司為我們配備了獸醫,鴨子的疾病預防也不用愁了。”盡管她和丈夫安安心心做起了“甩手掌柜”,每年還能掙到10多萬元的純收入。 高高興興轉業的,不只是趙曉光。近年來,依托日益完備的基礎設施、良好的生態環境、便利的交通條件,萬安鎮高位引入溫氏、金森、利農等企業,形成“一鴨一樹一菜一米”的特色農業產業格局。原本半數人口外出打工的萬安鎮,如今成了周邊鄉鎮人口紛紛搶灘的“就業洼地”。由于“機會多、工資高,還能照顧老人小孩”,越來越多的萬安人相繼“歸巢”。截至目前,引進企業共解決就業500余人,帶動農戶700余戶。 “新村之新,不僅在于有新屋,更在于有新型居民。”黃小君說,產業的內生動力,聚集了人,也改變了人。眼下,萬安鎮集鎮新村居民的生產方式正從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業產業工人轉變,生活方式正從農村村民向現代城市居民轉變。 既安居,又安業,居民們自然感到幸福心安。黃小君說,目前,萬安鎮正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進一步促進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把新村建設推向新階段。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