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小吃產業園目前已吸引8家小吃產業鏈關聯企業入駐,年產值預計可超3億元。福建日報通訊員 許琰 攝 三明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讓生態產業化之路更精準—— “青山”加速變“金山” 東南網7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全幸雅) 盛夏時節,綠水青山之間,三明處處迸發勃勃生機。 走進泰寧縣,“耕讀李家”森林康養基地引進靜心書院、星空民宿,實現了自然風光、田園風貌和生態產業有機融合;在全省首個“行進式”水上峽谷夜游項目,夜色中的九龍潭燈光變幻,涼風習習,半年帶動景區環比增收10.5%。 走進將樂縣,萬安鎮的一幢幢農民新房整齊劃一,布局合理。金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特色苗木,通過發展訂單農業,帶動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實現增收脫貧。 走進沙縣,小吃產業園區正在成為沙縣小吃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標準化、產業化轉型升級之路的重要抓手。 三明因工業而生,同時又是全國最綠省份的最綠城市之一,森林覆蓋率高達78.73%。空氣、水環境質量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轄區三條主要水系18個國(省)控斷面水質100%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 廣袤的森林帶來了綠色福利。三明市林地面積共2850萬畝,森林負氧離子平均濃度達到1500個/立方厘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4倍。林業產業總產值達1146億元,是三明市規模最大的產業集群。 好山好水好空氣,鑄就了三明這個位于我省中西部的綠色聚寶盆。可如何從這個綠色聚寶盆中“取出”更多的真金白銀? 三明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探索讓生態產業化之路更精準。 去年以來,三明發揮林深、水美、人長壽的優勢,以被確定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市為契機,把打造“中國綠都·最氧三明”品牌作為打通“兩山”轉換通道的一個重要載體。在全國設區市率先提出全域森林康養理念,把文旅康養產業作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抓手。 如何抓住大健康產業的風口?三明注重打造自身的特色,結合高海拔森林、候鳥遷徙通道、溫泉、丹霞地貌等優勢,培育休閑旅居、生態觀光、山地運動、自然觀鳥、培訓研學等康養業態,實現“康養+醫療”“康養+運動”“康養+教育”“康養+培訓”“康養+農業”等融合互動局面,形成康養產業的聚焦效應。與此同時,深挖三明得天獨厚的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理學文化、孝道文化等資源。 將樂縣抓住被國家林草局等四個部委授予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的機遇,與省旅游發展集團、北京林業大學合作,全力啟動推進“兩山學堂”、國家森林康養漫道等項目建設,與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漢學研究院合作,打造盛世漢學康養基地,推動臺灣高端體檢中心、漢學研究國際交流中心和全球漢學教育師資培訓基地項目落地。 特色森林康養產品更加多樣化。以“森林+”為主線,三明打造出了如大田桃源睡眠小鎮“森林+醫養”、泰寧耕讀李家“森林+靜心休養”等10多個特色康養產品。 為持續擴大客源群體,三明推動組建全市森林康養基地“十養”聯盟,促進森林康養基地統一對外營銷、招商,實現自我發展、抱團發展。不久前,《三明市面向浙江、江蘇、安徽、上海“三省一市”職工療休養優惠政策》發布,致力增強療休養區域協作吸引力。 遵循發揮“生態+”優勢的思路,三明正在借鑒三明醫改、三明林改的經驗,推動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比如萬壽巖,三明將在保護研究文化遺址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利用,籌建4A級景區,和鄉村振興銜接在一起,發展文旅業。 據統計,去年,三明文旅康養產業實現總收入750億元、接待游客3917.56萬人次,特色現代農業實現產值1550億元、同比增長10.7%。 疫情逐步緩解之后,在三明,鄉村振興結合文旅康養的微旅游,在城市周邊旅游成為爆款,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以端午小長假為例,泰寧縣共接待游客7.95萬人次,家庭、親人結伴游成為亮點,鄉村旅游成為促進假日旅游經濟增長的重頭戲,耕讀李家、水趣崇際、漁悅水際、花樣音山等旅游專業村受到本地和外地休閑度假一族的熱捧。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