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江自然風光。泰寧縣大龍鄉供圖 東南網三明8月14日訊(本網記者 蔡曉卿 通訊員 熊明歡 溫曉芹)走進三明市泰寧縣大龍鄉官江村山坊,統一風格的民居、干凈整潔的村道、風光旖旎的山水景色,仿若一幅中國水墨畫。村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成了村民學習健身娛樂的好去處。 但是在早些年,不要說休閑場所,就連村民基本住房都得不到保障。時間回到2015年,曾經的官江村山坊小組是一個地質災害點,每當天氣惡劣時,房子便會出現漏雨、坍塌等現象。為了改變現狀,在征得村民同意后,村兩委決定對山坊組整體搬遷新建,并很快爭取到縣移民局避險解困項目,同時還被鄉里列為造福工程項目。 三層徽派建筑一字排開。泰寧縣大龍鄉供圖 有了資金,美麗鄉村建設得以順利實施。到了2018年,鄉政府又投入資金改造提升山坊組居住環境。在縣、鄉、村三級聯動下,經過幾年的建設,如今山坊組18棟三層徽派建筑一字排開,一個花園式的村莊初步顯現。 “我們山坊組一共有農戶18戶,之前老房子住了幾十年,一到下雨天大家就擔心會塌方,晚上都不敢睡覺。現在經過政府的幫助,所有村民都建了新房,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小洋房。現在吃得好睡得好,再也不用像以前擔心晚上會塌方,現在過得非常開心。”村民楊東昇如是說。 幾年之間,村民從求溫飽到追求健康生活,不僅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無獨有偶,在官江村好沙組,昔日的“家禽占路、垃圾圍村”的現象已不復存在。2018年,官江村黨支部以黨建為抓手,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組內通過建廁、改墻、清畜圈、清柴草,讓農村徹底告別臟亂差環境。 現在的好沙組,一排白墻黑瓦的房屋鱗次櫛比、整齊劃一,同時結合當地農耕特色,用竹籬笆圍起道路兩旁的綠化植物,形成了“村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美麗鄉村圖景。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2014年,官江村被認定為貧困村和空殼村時,村財收入僅1.9萬元。 官江村懸索橋。泰寧縣大龍鄉供圖 2017年,乘著庫區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東風,官江村向上申請了庫區移民資金35萬元,在大龍鄉大布村食用菌廠房屋頂建設裝機容量為51千瓦的光伏發電項目,年可發電5萬千瓦時,可為官江村每年增加村財收入5萬元。 同時,依托豐富的林地資源,充分利用林陰優勢,打造“林—禽”“基地+貧困戶”模式,發展林下養殖經濟,通過成立官江村油茶合作社,擴大林下養殖規模,線上、線下銷售油茶、土雞等農產品,打響土特產品牌的同時,拓寬就業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和保障貧困戶穩定脫貧。讓“生金”的土地,成為增加農民收入、貧困戶穩定脫貧的一大“法寶”。 “這幾年來,官江村黨支部以脫貧攻堅為目標。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等形式,發展鄉村經濟。2019年村財收入突破20萬元,比5年前翻了好幾番,全村人均收入超過1.7萬元。”泰寧縣大龍鄉官江村黨支部書記湯壽祿介紹說。 在產業發展方面,官江村探索建立“農業+旅游”、“合作社+油茶”、“合作社+肉禽”的模式,投資了160多萬元建立古法榨油坊和休閑民宿。流轉周邊的耕地,打造采摘、體驗、休閑、靜心一體化生態旅游農業。吸引游客前來觀光,傾力打造以“舟隱官江”旅游新村。 如果說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那么鄉風文明便是“魂”。2019年,官江村以精神文明創建為契機,將原荒廢的小學改造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站內設有黨群服務中心、室外健身器材,健身室、棋牌室、閱覽室。通過陣地打造、隊伍建設、活動開展,培育鄉風文明新風,根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從美麗生態,到美麗經濟,再到美麗生活,官江村在脫貧攻堅的時代背景下,奏響著致富曲,唱著幸福歌,踏進了新村、新景、新生活的美好篇章。 下一步,官江村將在新時代征程中,以“舟隱官江”旅游新村為載體,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帶動村民致富奔小康,為實現鄉村振興而不懈奮斗。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