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一人,幸福一家。”近年來,三明市夯實殘疾兒童康復救助保障能力 為折翼天使插上“隱形翅膀” 東南網8月2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通訊員 黃文平) 基礎先行,提升服務能力 近年來,伴隨三明各地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建成投入使用,各級政府通過公建民營、民辦公助運作模式引進更多殘疾兒童康復機構,為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創造條件。 2018年,三明市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先后引進自閉癥、智障、聽力言語、腦癱等4個兒童康復機構入駐,免費提供4000多平方米場地和兩個戶外活動場地,市區殘疾兒童康復環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據三明市殘聯有關負責人介紹,在未入駐中心之前,三明市區自閉癥、智障、聽力言語、腦癱等四類殘疾兒童康復主要集中在市殘聯的辦公場所,面積僅有1200多平方米。受場地限制,機構功能不全、師資薄弱、管理不規范,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殘疾兒童康復保障能力。 硬件改善后,軟件也全面升級。入駐中心后,三明市殘聯全面加強康復機構專業化、規范化建設,指導各機構完善功能布局,配強師資力量,規范管理制度,升級后的兒童康復機構,服務能力倍增。 同時,為進一步完善配套扶持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殘疾兒童康復機構,三明市對民辦機構給予運營費補貼,入駐由政府和殘聯出資興建的殘疾人服務設施,免收場地租金,租用場所開展服務的給予租金補貼。 據了解,目前三明市共有殘疾兒童康復服務機構16家:惠康聽力言語康復訓練中心集聽力檢測、助聽器驗配、語言康復訓練、言語矯治、心理咨詢、智力評估于一體;心語自閉癥教育中心實行“四個一”標準化教學模式,著力提高康復教育質量;春天啟智言語康復中心采用日托、周托、全托服務模式,為殘疾兒童家庭提供更多服務選擇…… 提標擴面,實現應救盡救 持續的康復費用支出,給殘疾兒童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是殘疾兒童康復路上的“攔路虎”。為解決這一問題,市、縣兩級政府分別對殘疾兒童康復救助進行提標擴面,實現“應補盡補,應救盡救”。 目前,三明市0~6歲殘疾兒童每人每年最高可享受補助1.7萬元,0~14歲貧困殘疾兒童每人每年最高可享受補助2萬元,極大減輕殘疾兒童家庭經濟負擔,也促使更多家庭重視兒童早期康復。 去年以來,三明市梅列、寧化、將樂、泰寧、明溪等8個縣(市、區),在執行省、市標準基礎上,將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年齡拓寬到10歲,其中泰寧、明溪拓展到14歲,并實施縣級疊加訓練補助和交通食宿補助。2018年以來,三明市有2200多人次殘疾兒童獲得康復救助。 同時,降低殘疾兒童輔助器具適配申請條件,在輔具品種、使用年限、適配件數、補貼額度上給予照顧,新增0~14歲殘疾兒童輔具適配特殊目錄,對0~14歲殘疾兒童按照補貼標準100%比例補貼,在使用年限上普遍縮短1~2年時間。 此外,殘疾兒童人工耳蝸植入實現全覆蓋。符合條件的殘疾兒童均可申請人工耳蝸項目,給予人工耳蝸手術費補助2萬元,人工耳蝸產品補貼每臺不超過6萬元,術后康復訓練按照殘疾兒童康復訓練標準予以補助。近三年來,三明全市共有37名殘疾兒童植入人工耳蝸。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