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土正在給學生上課。溫曉芹 攝 東南網三明9月8日訊(本網記者 蔡曉卿 通訊員 熊明歡 溫曉芹)9月7日,三明市泰寧縣大龍鄉龍安學校老師陳金土正在帶領著學校五年級16名學生學習小數乘法,他風趣幽默的語言,讓學生都熱情地參與到課堂中,課堂氣氛格外活躍。作為一名鄉村一線教師,從教37年來陳金土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在生活中關愛學生,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教學成績,也成為了一名深受學生愛戴、家長信任的好教師。 今年57歲的陳金土是泰寧縣大龍人。1982年,了解到家鄉教師資源缺乏的困境,他義無反顧選擇回鄉。從此,他成為了上千余名山區學生的“擺渡者”,用心照亮了貧困山區的希望之路。 大龍鄉位于泰寧縣西南部,距離縣城40公里,屬泰寧最偏遠的鄉鎮。1983年,陳金土孤身來到全鄉最偏遠的焦溪村楊梅凹小學教學,當時的教學條件非常艱苦,沒有教學場所,寥寥幾只粉筆便是全部的教學設備。但面對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他深受觸動,并沒有向困難屈服。沒有教學場所,他便利用村部祖廳上課;沒有教學器材,便模仿其他學校的成品,自己動手鉆研制作教具……在炊事員和教學員“一肩挑”的過程中,他的心和這片土地更近了。 在楊梅凹小學教學期間,1名三年級的貧困學生由于父親殘疾,家中缺乏勞動力,加上上學路途遙遠,便放棄入校學習。“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陳金土多次上門勸說無果后,便每天傍晚放學后徒步2個半公里山路,去學生家里輔導功課,第二天一大早又趕回學校上課。陳金土擔任“家庭教師”一個月后,家長終于被打動,學生終于返校上學了,陳金土心中的“石頭”終于落地了。 指導學生做題。溫曉芹 攝 常年擔任班主任的他,每一名學生都是他的孩子。2011年,他帶的六年級班級學習氛圍很差: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認真對待,對學業不重視,一個個“身在課堂心在外”。身為“大哥哥”的他,便利用課后時間和孩子們打成一片,贏得了孩子的信任后,再一一談心,把孩子們的心“歸攏”。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這令“大哥哥”頭疼的六年級成為了令“大哥哥”自豪的“2010-2011學年縣文明班級六年級”。 教育,除了要扎實的教育基本功,還需要與時俱進。為了提高文化業務水平,陳金土堅持努力鉆研文化業務知識,鉆研教材、研究教法。1993年,在參加泰寧函授班學習后,陳金土還考上三明師范學校,利用暑期和寒假時間輔修體育、數學、美術等課程,并于1995年順利畢業成為了一名正式老師。不僅如此,2001年,陳金土還考取了福建教育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 “因為當班主任的原因,當時每天只能等學生傍晚放學后才能開始復習,備考期間經常都要兩三點才能睡覺。”提到備考經歷,陳金土不由得發出了感慨。天道酬勤,在陳金土的不懈努力下,他順利通過了考試,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大專文憑。 “陳老師三十七年來始終在工作的第一線,無私奉獻、與時俱進,工作成績優秀,是我們龍安學校教師的楷模。”大龍鄉龍安學校校長介紹說。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正是因為陳金土對教育事業的忠誠與熱愛,其教學成績突出名列全縣前茅,更得到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認可,先后榮獲了鄉優秀教師、縣優秀教師、縣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等榮譽稱號。 “我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少說空話、多做實事、讓學生歡迎、讓社會滿意,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陳金土是這么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