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三明9月9日訊(本網記者 劉惠萍 通訊員 肖首洲 許琰 )一河兩岸,流光溢彩;老舊街巷,面貌一新;文明實踐,扮靚鄉村;志愿服務,蔚然成風……初秋虬城,一幕幕看得到的文明創建成果呈現眼前,一幅城市文明和諧發展的畫卷徐徐展開。 沙溪縈徊秀兩岸。林育波 攝 文明,是城市進步的標志。2017年以來,三明沙縣堅持創建文明城市常態化,以提升城市品質、增進民生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深化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城鄉環境面貌、公共服務水平、居民生活品質顯著改善,文明創建的成果惠及百姓。 常態長效,創城永不止步 9月3日17時許,沙縣鳳崗街道府前社區主任林青霞往“沙縣城市管理督查群”發送了幾張圖片,并附圖說:“金鼎城小區后巷有亂停車。”一會兒,交警部門就在群里回復:“已聯系車主,馬上過來挪車。” 為常態長效強化市容市貌管理,沙縣探索建立“三網融合、三級督查、組團管理”工作模式,立足城市精細化管理和服務,整合城管110、城監微信平臺和社區網格管理,建立微信三級督查組,及時曝光城市不文明事項和行為,督促相關單位限時整改糾偏,提高管理時效。自2017年6月1日建群以來,通過曬問題督促即知即改,每年解決大小問題近萬件,得到市民群眾的廣泛贊譽。 沙縣列入全省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許琰 供圖 三級微督查是沙縣常態化推進創城工作的一個縮影。在城區主街道、社區增設便民信息公開欄,為合法小廣告安排“容身之所”;取締拆除占道經營20多年的鹽倉巷等市場的流動攤點,解決困擾市民的“臟亂差”、噪聲污染等問題;在文化街、華山市場等地統一設置35個便民安置點,為市民提供修理鐘表、便民早餐等服務,讓占道攤點規范經營等等。沙縣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以創促保”理念,按照“五抓五聯五推進”的工作思路,鍥而不舍抓創建。 縣領導帶頭參與文明創建活動。許琰 供圖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創城工作,沙縣歷來“一把手”親自抓。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創城總指揮和第一副總指揮,實行縣領導、部門單位包園區包社區包片區包路段責任制,堅持以上率下,有效保障創城工作逐項落實整改。 全面建章立制,為創城提供制度保障。近年來,沙縣先后出臺《沙縣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強化城市長效管理工作意見》《沙縣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管理辦法》,確保文明創建工作有章可循;建立健全組織領導、宣傳教育、城市管理投入保障等六項機制,把各項創建工作轉為常態化;將城區劃成32個片區192個責任路段,實行縣領導、部門單位掛包責任制,對標整改薄弱環節,推動問題解決到位;組織開展文明新風倡樹、市政市容整治、道路交通規范和市場環境創優等四項行動,以點帶面,促進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 同時,強化創城問責,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推行文明單位文明獎“一年一評一定”,強化常態創城意識;推行創城問題清單、隨機聯查、督查通報等做法,建立微信三級督查組,及時解決創城中存在著的一些不足和問題。 人人參與,文明蔚然成風 “清潔家園”“背街小巷整治”“禮讓斑馬線”……每周六,圍繞不同主題活動,沙縣的大街小巷處處可見志愿者忙碌的身影;8月11日,在府前廣場的一輛無償獻血車前排起了長隊,當天就有96人參加無償獻血,獻血總量34050ml;9月2日,在富口鎮蓋竹村環保小站,村民們紛紛拿著整理好的紙皮、易拉罐等廢品前往換取積分,積分可兌換生活用品,引導村民養成垃圾分類習慣。 如今,文明在沙縣蔚然成風。 今年春節,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街道社區、鄉鎮農村,一名名志愿者放棄團聚,堅守崗位;高速口、留觀點,無數警察、醫務人員、大學生志愿者筑牢疫情防控第一線;熱心群眾甚至自發駕車逆行奔赴湖北,為一線送去新鮮蔬菜。一抹抹“志愿紅”在疫情之下迸發出最耀眼的光芒。 志愿服務累計積分可以兌換獎品。許琰 供圖 志愿者是文明創建的主體力量,如何充分調動其積極性? 沙縣積極探索志愿者激勵新舉措,通過以積分兌換日用品、免費體檢、景區門票等,提高市民對志愿服務的參與感;建立健全志愿者招募注冊、志愿服務培訓管理等,著力提升志愿服務的社會認同感,營造良好志愿服務氛圍。 志愿者每周常態化開展各類主題志愿活動。許琰 供圖 截至目前,沙縣已有注冊志愿服務團隊438個,注冊志愿者2萬多人,發布志愿服務項目6556個,全縣志愿服務時長達831567小時,每年4萬多人次參加學雷鋒實踐活動和社會志愿服務活動,群眾有了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此外,沙縣還先行先試,以全省首批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市)為契機,在縣鄉村三級建設1個中心、12個所、185個站、561個點,478個志愿服務組織,開展特色志愿服務項目26項,先后組織志愿服務4000多場,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碩果飄香。 創城為民,補齊民生短板 仿古的牌坊、青灰色磚瓦、整齊的管線……漫步在不久前剛改造完成的曲巷里,傳統的沙縣民居與現代城市建設元素相得益彰,一些簡餐、飲品、茶藝等文旅新業態逐漸聚合,老街巷煥發了新活力。不少市民慕名前來,一睹老街新景。 過去的曲巷,因年代久遠,巷道內房屋、側立面損壞嚴重,管線雜亂無章,存在一定安全隱患。為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為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沙縣將曲巷列入老舊小區微改造整治項目,投資400萬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外立面、瓦屋面、路面、綠化、管線等進行集中改造,并于今年7月竣工。 改造后的曲巷煥發新活力。許琰 供圖 老舊街巷和社區不僅是居民生活的場所,更是承載城市記憶的載體。眼下,除曲巷外,沙縣下足“繡花功夫”,對清水巷、池尾巷、班厝巷等城區老街巷片區進行微改造,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同時,恢復傳統街區歷史底蘊,以城市建設的高質量帶來群眾生活幸福感。 創建文明城市,沙縣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以提升城市品位、增進民生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補齊民生短板,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宜居環境就在身邊——著眼保持生態、傳承文化、發展旅游、幸福民眾,強化公園和城市有機融合,共實施了七峰疊翠風景區、城市夜景、節點公園提升改造等6大類30多個項目。其中,新建或改造提升公園15個,包括綜合公園6個、帶狀公園1個、社區公園8個,“城在園中、園在城中”的宜居生活觸手可及。 交通升級便民快捷——持續將城區路網暢通工程列入為民辦實事重點項目,逐步打通金陵南路、長興路等“斷頭路”7條、實施白改黑及改擴建道路11條、新建道路15條,總長25.6公里,形成了“四縱四橫”的交通路網布局。 近年來累計投入5億多元新增學位600余個。許琰 供圖 教育質量持續增強——堅持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并逐年增加,先后投入5億多元,實施金古小學、金沙二小等教育建設項目18個,新增學位8510余個,每年都有一所公辦幼兒園和小學建成投入使用,學位供求矛盾有效緩解。 醫療水平不斷提升——深化“醫改、醫療、醫保”三醫聯動,優化醫療資源合理配置,加強公共衛生慢病管理,“三大平臺、六大中心”建設初見成效,推行醫防融合體系建設,讓群眾享受醫改帶來的福利。 一個個不斷刷新的民生數字,體現出沙縣多年堅持“為民創城”結下的民生碩果,實現了城市發展與民生“幸福”相輔相成,讓城鄉居民有了真真切切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