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記者 楊燕蓉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砥礪前行,不負韶華。 “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們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走過了極不平凡的歷程。 去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01.56億元,完成省上下達我市趕超任務目標;規模工業增加值增幅連續三年保持全省前列;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五年前均有大幅度增長。 愿干事、真干事,方能干成事。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我市在做實“四篇文章”、深化“五比五曬”中發揮比較優勢,增強推動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在項目攻堅、深化改革等領域善作善為、攻堅克難,破解經濟社會領域各種“硬骨頭”,全力掃清發展障礙。 新起點、新使命、新擔當。宏圖在望,聚力為之。朝著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三明,我們腳踏實地、堅定前行。 改,彰顯城市魅力 “白天看不見天空、晚上看不清手指”。隨著時代發展,年代久遠、建筑破舊、消防隱患大的梅列區徐碧“城中村”,早已成為北部新城一塊格格不入的“補丁”。 安得廣廈千萬間。然而,讓百姓安居樂業的“舊城改造”工作,自1997年以來,前后4次啟動,卻持續23年未能如愿。 干字當頭、迎難而上。在市、區黨委政府的強力推動下,去年9月,改造工作重新啟動。 堅持公平公正,創新“1+4+N”征遷工作法……廣大征遷干部身心下沉、勢如破竹,搶白天、戰黑夜,使全力、敢碰硬,8月5日啟動簽約,截至9月7日就已簽約367戶,簽約率99.7%。 揭去“傷疤”,迎來新生。不久之后,這里將與周邊的高樓大廈融為一體,成為我市又一處繁華的城市商圈。 城市不破不立。舊城改造,連片規劃,讓城市更有魅力。老舊小區微整形,小切口“動刀”,讓城市更宜居。 拆除柴火房、拓寬道路,梅列區紅巖新村的居民們有了明朗整潔的生活空間;增設涼亭、建設兒童樂園,三元區雙輪化機的住戶們不出小區享受著品質生活…… 今年以來,我市積極向上爭取老舊小區改造補助資金2.04億元,推動實施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92個,目前已完成15個。 改“面貌”,聚人氣。去年以來,我市相繼突破三紡地塊、荊東片區、六路商圈等城市重大節點,著力配套優質人才政策,進一步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能力,向“產城人”融合要效益。 補,書寫民心答卷 城區發展好比繡花,如果說基礎設施是城市“底布”,那么教育、醫療等“軟件”則是這上頭的鮮花,城市發展既要有好的底子,也要繡好花。 我市苦下“繡花功夫”,著力補齊民生短板弱項,以實際行動增強民生福祉。 全市幼兒園、小學學位缺口1.19萬、2.69萬!老百姓急,當政者更急! 教育補短板應急項目先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話語擲地有聲。去年9月,概算總投資14.66億元的17個教育應急補短板項目先行實施。 凝心聚力、合力共為,“教育”二字把市教育、財政、自然資源等部門及項目施工單位緊緊擰在一起,他們主動擔當、日夜兼程,帶著責任、帶著使命與時間賽跑。就拿滬明小學來說,去年10月動工,今年9月就投入使用,而正常情況下,一所小學的建設周期要18個月以上。 心中有民,方能乘風破浪。目前,17個項目已開工11個,竣工3個,新增學位4000多個。 家住梅列區時代頤園,王銀的小孫女今年就近入了滬明小學。談起家門口的這所學校,老人家高興得手舞足蹈,她說,此前大孫女就讀的是梅列區第一實驗學校,每天長距離接送讓她倍感吃力。 民生為本。去年以來,我市加大民生工程財政傾斜力度,統籌實施脫貧攻堅、教育、醫療等惠民工程,著力補齊發展短板,用實際行動書寫民心答卷。 在農村持續深化“348”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在城市探索“347”精準幫扶機制,我市脫貧攻堅戰打得有聲有色。目前,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摘帽。去年,全市貧困戶家庭年人均純收入達12441元,同比增長26.8%。 把制約發展的短板,變成超越發展的“跳板”,全市上下正鉚足干勁、奮力苦干。 破,疏通發展脈絡 砥礪前行繪新景。在發展的圖景中,這支畫筆重繪了城鄉面貌,添彩了民生實事,更要描上改革的靈動身姿。 我市一直以來都有致力改革的良好基因,在摸著石頭行進的路上,攻堅克難、久久為功,凝聚起一股“人無我有”的強大正能量。 e三明是我市推進政務改革的有力探索。去年7月份以來,我市克服基礎弱、資金少等困難,以工匠精神細心打磨,讓e三明成為我市運用大數據提升治理水平的生動實踐。 全市1052項審批服務事項全部入駐e三明,個性化“一次辦”項目達700多項,位列全省之最;市直部門“一件事”集成辦理事項已有50項,是省指標的5倍……一年來的斐然成績,讓企業群眾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 問題導向、靶向發力,哪里有需要,創新之力就使到哪里。去年以來,我市推出一批“切口小、見效大”的改革舉措,不斷增強發展動力活力。 今年1到6月,市投資、城發、交發三大集團完成投資61.25億元、同比增長113.56%;實現利潤3.5億元、同比增長27.35%。市屬國企改革交上了亮眼的成績單。 去年7月,市委市政府對市屬國有企業進行整合重組,僅用1個多月就完成三大集團組建,并從組織人事、工資總額管理等方面理順體制機制,極大提升了國有企業的生產效能和產出效益。 攻堅克難處,恰是擔當奮進時。無論是探索新領域改革還是深化已有改革任務,我市都有這種披荊斬棘的奮斗自覺。 “全國學三明、三明埋頭干”,醫改三明經驗風靡全國;完善“福林貸”“益林貸”,深化林票制改革,林改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14個農村新型住宅小區集中建設試點,解決“有新房沒新村”問題,為全省新村農房建設探索經驗…… 改革破局開路,發展蹄疾步穩。一個又一個的創新舉措,正為我市高質量發展拓展空間、增強后勁,也讓老百姓的幸福指數與發展質量同頻共振。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