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龍大洋梯田。寧化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東南網11月9日訊(通訊員 肖曉敏 通訊員 張凌波)11月12日,三明市首屆網絡文化節之“脫貧攻堅助農行動·縣長當導游直播帶貨”活動暨“客家祖地·紅色寧化”縣長當導游直播帶貨活動即將舉辦。值得關注的是,直播當天有河龍貢米、金糯薏米、孔坑貢茶、傳統手工豆腐皮、天鵝洞門票等產品免費送。 說起河龍貢米,它的傳說大家應該不陌生。相傳,公元1004年,寧化縣河龍鄉人伊盆,代解銀絹進京,隨身攜帶家鄉大米。到汴京之后,在交付銀絹時,把隨帶的大米一并奉上,以御食用。皇帝宋真宗吃過之后大喜,盛贊河龍大米質優味佳,并下令每年征收進貢,“河龍貢米”便由此揚名。 河龍貢米質優味佳,得益于寧化良好的生態環境。河龍鄉平均海拔600多米,光照充足,水源充沛,土壤肥沃,污染少,病蟲害少,同類稻種生育期比其他地方要延長半個月左右,產出體細粒長、色白、潤澤的優質好米。 好米,源自歷史傳承,更來自優質糧源和嚴格的生產體系。從優質的糧源、現代化的加工工藝、苛刻的檢測檢驗,每個關鍵控制點環環相扣,河龍貢米米業有限公司堅持采用生態、傳統農耕技術和小袋全密封真空包裝設計,使大米更加純凈健康,盡顯自然本味。此外,由中科院院士謝華安領銜的河龍貢米院士工作站為河龍貢米產業發展提供了前沿科技支撐。 河龍大洋梯田。寧化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河龍貢米產業是寧化縣委、縣政府重點打造的特色農業產業之一,是推進精準扶貧、增加貧困戶收入的重要渠道。為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寧化縣采取“市場+公司+基地+科技+農戶”的產業化訂單種植經營模式,把河龍貢米打造成遠近聞名的品牌,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良好農業規范(GAP)論證產品。河龍貢米于2017年入選“廈門金磚會晤”指定用米,2018年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和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第十九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 近年來,寧化縣將河龍貢米作為第一特色農業產業進行重點培育打造,種植面積達8萬畝,并投資2.2億元建成河龍貢米加工區。 目前,寧化縣委、縣政府在縣工業園區劃拔50畝基地,作為河龍貢米的產業園,積極打造成海峽西岸經濟區富有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化典范。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