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近期,東南網聯合三明市文旅局開展“決戰決勝 脫貧攻堅”文旅扶貧看三明采訪活動,陸續深入12個縣(市、區),聚焦三明文旅扶貧工作的特色和效果,把經驗和成效總結出來、宣傳出去,助推當地文化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超越。東南網記者陸續走進了沙縣、梅列、泰寧,今天繼續出發,帶你走進這里是青水、這里是畬鄉——永安青水畬族鄉。多彩的民族資源與文化傳承,正為青水畬族鄉帶來了新的脫貧希望,新的致富風尚。 東南網12月11日訊(本網記者 劉惠萍 通訊員 魏興谷)田野里,連片的萵苣綠意盎然,豐收在望;大棚內,食用菌爭相竟出,長勢喜人;新村點,村民們正在夯基砌磚,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走進三明永安青水畬鄉,一幅幅鄉村振興新畫卷撲面而來。 青水夜景美如畫。魏興谷 攝 然而眼前的一切,并不是渾然天成。近年來,這個有著9個畬族村、6000多畬族人口的青水畬族鄉,立足實際,堅持文化與扶貧同行,充分發揮民俗文化的影響力,全力打造畬寨3A級旅游景點,民俗表演、民族美食、傳統技藝等特色文化產業蒸蒸日上……當地畬族貧困戶相繼脫貧,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7年,全鄉貧困戶97戶224人全部脫貧。2018年,三溪村、早安村2個貧困村全部脫貧。2020年,全鄉貧困戶實現人均純收入16135.49元。 永安市青水畬族鄉在脫貧攻堅中,巧借東風,利用鄉村旅游、傳統節會等平臺,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要抓手,盤活大腔戲、傀儡戲和儺面舞等傳統文化資源,不僅推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還拉動了當地就業,帶動了百姓致富。 游客觀看大腔傀儡戲。魏興谷 攝 體驗畬族藝術是青水畬寨景區的核心。游客在這里可以參觀永寧橋古戲臺、滄海古民居等畬族傳統建筑,觀看大腔戲、打黑獅、木偶戲等特色表演,參與畬族花帶、竹編工藝品等體驗活動。 “入冬后,青水氣候漸冷,但廈門、三明各地的朋友還是如約而至,在這里舉行親子游學等各類體驗活動,周末都是客滿。”以樂剪紙藝術館負責人說。 村民們在廣場表演儺面舞。魏興谷 攝 有人氣就有財氣。在畬寨文化傳媒公司運營下,村民們在廣場表演竹竿舞、儺面舞,田間地頭勞作之余增加了新的收入。 42歲的羅新香是三房畬族村人,結婚后一直在家辛勤操持,但家里僅有土地的種植收入,無法擺脫入不敷出的窘境。 三年前,得知村里民俗隊需要演員,羅新香加入了儺面舞民俗表演隊。不久,她驚奇地發現,利用農閑時間表演打“黑獅”,竟能將貧困“打跑”——她和一些貧困戶參加的儺面舞民俗表演隊經常受邀到全鄉各村演出,2019年收入達到87200元。 剪紙館成為游客休閑好去處。魏興谷 攝 青水畬族鄉將傳統文化保護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2019年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先后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古村落”等國字號品牌,讓本土特色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