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三明地標式建筑,有一個地方不能不提,那就是麒麟山腳下三只“白天鵝”的雕塑。這三小只,身姿翔展,形態飄逸,它們是三明的名片,是三明幾代人的共同記憶。讓我們說一說關于這三只“白天鵝”,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人家真的不是白天鵝 這三只“白天鵝”雕塑有一個很有精氣神兒的名字,叫做“起飛”,慢慢地三明的人們就將雕塑所在的這個公園叫做“起飛公園”。但是,今天要說的是,它們其實不是“白天鵝”,而是三只“仙鶴”。 仙鶴與天鵝,盡管外形上很相似,但差別還是很明顯的。天鵝的喙短,尾部羽毛尖扇狀,雙腳有明顯的掌蹼;仙鶴喙長而挺,雙腳長而無蹼,且有修爪,身體尾部有鴕狀羽毛。 設計師的初衷是用象征性的手法把三只仙鶴騰飛向上的瞬間凝固,表現積極進取、展翅飛翔、奔向未來的精神,標志著三明人民在改革開放、工農業生產和精神文明方面同步飛躍。 原本,設計師想用不銹鋼作為雕塑材料。這在當時,是很新的材料,也是很大膽的創意,但最后因為材料加工的原因沒有落地。于是,設計師將雕塑圖稿創作完畢就交給建筑公司施工,建筑公司采用了鋼筋混泥土的結構,落成時便是人們現在看到的三只“白天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