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凝聚親情;檔案,凍結時光。 當檔案邂逅春節,會擦出什么樣的火花呢? 檔案可以帶我們回到上世紀90年代,遇見年輕時的父母,看一看他們過年的樣子。 一個字:累 那時候路網不發達,人多車少時間緊,讓回家變得好累。 90年代“打工潮”席卷全國,年輕的男男女女紛紛收拾行李外出闖天地。在當時,火車近乎是唯一的長途出行工具。每到春節前后,“打工流”交匯“學生流”,一票難求,寸步難移,過年回家令人疲憊不堪。 1996年,一位市民在三明火車站問詢處查閱車次和票價。 當時購票需要到現場購票,人們需要選好自己要購買的車次后,到售票處排隊購票。 1996年,三明站購票處。當時,車票還未實行實名制,使得“黃牛倒票”現場猖獗,加劇了一票難求的問題。 兩個字:消費 那時候,過年三天百貨公司歇業,糖煙酒店歇業,連菜市場也只短暫地營業一小會兒。要想過個好年,那得提前十天半個月置辦年貨:吃的、用的、穿的、戴的、送人的…… 為了保障春節期間的供應,增設了春節食品臨時供應點。每個攤位點都被圍得里三層外三層,下雨天也攔不住人們采買的熱情。 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對年貨的需求已經不局限于吃、穿、用。煙花爆竹,也成為十分暢銷的年貨。 1990年三明的煙花爆竹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