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7月,三明市化工糖煙酒商店營業廳一角 在計劃經濟時期,售貨員是人們眼中香餑餑。不受風吹雨淋,不用油污沾身,不被塵埃環繞,干凈整潔的工作環境就足夠吸引人了,更何況在那物資匱乏憑票供應的年代,商店里拿著介紹信的單位和拿著各種票的個人絡繹不絕。那時候,人們為了買到心儀的商品,對著售貨員說著好話,賠著笑臉,這也一度使得售貨員成為“臉難看、話難聽”的代名詞。 改革開放之后,(地轄)三明市委提出把三明市建設成為一個“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精神文明、環境優美、生活方便”的工業城市,要通過重點抓好“三優一學”(優質服務、優良秩序、優美環境和學雷鋒、學先進單位先進人物),來改善民生“八大難”。 1986年,三明市財委在大眾旅社召開優質服務現場會 進店有迎聲、問話有答聲、離店有送聲,為顧客提供優質服務,成為了三明售貨員的工作準則。十大窗口競賽、崗位學雷鋒、優質服務百日賽……各種競賽活動層出不窮,也練就了售貨員們各自的拿手絕活。 一稱準 1987年3月,三明市財貿系統服務技術表演賽現場 一個出色的售貨員,首先得是一個出色的“人肉稱重器”,顧客說要多少,就能準確無誤地拿多少。不然,買半斤豬肉得來回割上三四刀,紅燒肉是燜不成了,只能剁個肉末兒包餃子;打個醬油,補一點兒倒一點兒,灑的都比裝的多。于是,賣糖果講究“一抓準”;賣布匹的追求“一量準”;賣副食的講究“一勺準”,一稱準成了售貨員們的絕活兒。 一包齊 沒有塑料袋的年代,包裝也是售貨員的通用基本功。不同商品有著不同的包法。 比如說副食包,都是包“牛頭包”,上寬下窄,得包出兩個犄角。包不同的食材有著不同的技巧:白糖紅糖顆粒大,可以使上點勁兒壓實了,能出形;散鹽顆粒小,堿面易飛粉,就得先折出形再包,否則就裝不起來。 1987年3月,三明市財貿系統服務技術表演賽現場 捆瓶兒也是必備技能。捆瓶兒用的是紙繩。細細的紙繩,拗出一個圈來,正好卡在瓶口處,還會打出一個提手,任您怎么提都不會散了去。 1986年,三明市化工糖煙酒商店營業廳糕點柜 包裝糕點也有講究。不管顧客選擇什么點心,都得根據糕點的種類、大小、形狀靈活地搭配好。 一口清 1986年,三明市列東百貨大樓針織柜 1986年,三明市列東百貨大樓營業廳 除了過稱和包裝,售貨員還得記性好,腦瓜兒靈。當時沒有計算器,也沒有電腦,每個售貨員都是珠算高手。算盤曾是柜臺上的標配。比如糖果柜臺,十來種不同的糖果,價格大多不相同。顧客買糖經常會分著買,這種要一兩,那種要三兩,一斤糖買上十幾種也是有的。售貨員們憑著好記性,記下種類和重量,在算盤上噼里啪啦一頓響,一會兒工夫價錢就算好了。 在三明,服務越來越優質,人民也越來越滿意。百貨商店的兩端,一端是吃穿用度柴米油鹽的煙火氣,另一端是千方百計讓“滿意在三明”的使命感,使得城內這一間間百貨商店里充滿著笑聲、問聲、算盤聲,既繁忙又溫暖。 圖文由三明市檔案館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