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檔案給了我們不一樣的答案。 這是1960年三明市委制發的《關于建立三明工業專科學校與在機關企業內部招生的通知》 文件明確“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蓬勃發展的形勢,為了貫徹黨的多快好省發展教育事業的方針,為了培養三明地區各企業所迫切需要的具有較高理論水平與實際工作能力的又紅又專的技術干部與滿足廣大職工及其親屬子弟就學的要求,市委特決定成立我市第一所高等學校——三明工業專科學校。招收初中畢業文化水平的學生入學,學習五年,要求達到現有工業學院本科畢業水平”。 三明第一所高等學校,不是1977年創辦并于1981年完成分離獨立辦學的三明師范大專班,這著實令人詫異。而這所有著“三明第一所高等學校”說法的“三明工業專科學校”為什么會默默無聞,幾乎不為人所知呢? 服務三明工業建設 圖為60年代初期,三鋼外景 圖為60年代初期,三化外景 1958年,三明工業基地建設之初,從全國、全省各地抽調了大批專業技術人員,成為三明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當時的市委領導很有遠見:要把三明這個重工業基地搞上去,就必須培養自己的人才,培養一代有文化、有知識、有理想的新興的工業科技人才,畢業后充實到各企業中去,直接為各企業服務。于是,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通過省教育廳、省高教局審核備案,三明市于1960年創辦了“三明工業專科學校”。根據當時三明建設的需要,先行設置了冶金、化工、機械、電機、無線電五個科,學制五年。 一位老師帶兩位學生 三明工業專科學校由三明市工交部主辦,當時的市委書記張維茲、三明市科委主任游德峰、閻素等人曾先后擔任校長、名譽校長,劉振美任黨委書記,漆競余任常務副校長。 學校籌辦的第一年,雖然在報紙上刊登了招生簡章,在全省范圍內由國家統考統招入校,但生員仍然缺乏。為使招生工作順利開展,三明市委根據省委指示采用內部分配名額的辦法,依靠廠礦企業、機關內部招收解決學生來源問題,所以,這所學校的生源,大多數是來自三明企業中的有點文化又比較年輕的人;有調干生、有剛從部隊復員的軍人、有工人,也有農民和一部分剛走出初中校門的學生,也招收部分高中畢業生,年齡懸殊比較大。 圖為50年代末,三明建設工地上工人在學習平刨車技術 圖為1959年8月,三明鋼鐵廠沈龍祥青年突擊隊在學習全會公報 為了將這些學生培養成一代有文化、有知識、有理想的新興的工業科技人才,校長漆競余可沒少操心,他經常找市委書記張維茲匯報情況,并千方百計從各地“挖”了一些高素質、有教學經驗、有強烈事業心的老師。至1962年學校停辦前統計,學校共有教職員工103人(其中教師69人、職員21人、工人13人)、學生222人。難怪當時有人戲說:一個老師教兩個學生! 最后一課 兩年的時間,三明工業專科學校在一天天地成長,一天天地壯大。然而,1962年5月,省委會議決定地專屬工業學校一律“下馬”。當時的校領導百感交集,一直拖著、頂著,千方百計想法能保住這所學校。但是按照當時國家的形勢,只好遵照市委的指示忍痛割愛,統一了“下馬”的思想和行動。1962年6月1日在教職員工中做“下馬”動員,6月8日在學生中舉行“半期考試”,接著就進行遣散動員,從6月10日起分批離校。 學生中除15人安排在雪峰農場及7人回原廠工作外,其余200人均回家鄉支農。6月底,教職工流向也基本確定,除4人退休或離職外,大部分教職工調往其他部門任職。全校師生響應黨的號召,含著眼淚告別了這所難忘的學校,走上社會、走向農村、走向基層,去接受新的磨練。因為未完成規定的五年學制,這222名學生都沒有取得學歷。 補發畢業證書 1984年,為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按照文件的規定,三明工業專科學校被列為中等專業學校,其中149名學生陸續領到了補發的中專畢業證書;部分原系高中畢業入學并學滿兩年的,領到了補發的大專畢業證書。 三明的“第一所高等學校”,辦學規模小,存續時間短,第一屆的學生還未完成規定學制就下馬了,所以逐漸沉寂,逐漸被遺忘。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但是檔案將這段歷史真實地、生動地記錄了下來,留下了深刻的歲月痕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