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家伙,晚上出個門,走路讓蛇咬一口;騎車栽個大跟頭,開個車吧,還能臉對臉撞個正著。 黑燈瞎火,那真是不宜出門。 細細看來,這數十年來,三明的路燈從手控到智控,從“量”變到“亮”變,他們的變遷也值得說道說道。 1、線路分散,手工操作,單一照明 圖為上世紀60年代初期三鋼高爐工地夜景 圖為上世紀60年代初期三明列東全景 在三明進行工業建設的初期,曾經有人坐火車在夜間抵達三明,不禁感嘆“三明是個繁華的大城市吶,燈火通明”。第二天早上起來發現,繁華大城市不見了,只有鱗次櫛比的工廠。那是因為,晚上,工廠的工人們在挑燈夜戰,遠遠一望,宛如白晝。日光下細細看來,這長長的馬路邊上只有零星的電線桿,路燈都找不著。 在1965年之前,路燈是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的,由三建公司代管。全市僅有的幾個路燈線路分布在人口集中的居民點,如城關、下洋、列東、列西等主要地段。線路獨立分片,每片路燈開關委托附近單位或雇人管理。因為每天的路燈都需要靠人工操作,所以遲開早關,忘記開或者全日不關現象也經常發生。比如當時列東大橋的路燈委托交警代管。星期天,交警不上班,路燈也就跟著放假。 地轄三明市委辦公樓,路燈直接掛在木制電桿上 不僅是人控,那時候路燈的數量不多,亮度也不夠。市區只有200多盞,線路總長10公里左右。白熾燈的燈泡,而且沒有專用的路燈桿,燈就直接掛在木制的電線桿上,照明效果很差。 2、連線成網、統一控制、半機械化操作 1965年,三明市城建局成立路燈小組,請了兩位電工師傅專門負責全市路燈維修,1971年后人員逐漸增加到7人。這之后,三明的夜晚逐漸亮了起來。不過三年多左右的時間,全市路燈由原來的200多盞發展到650盞,線路長達到26公里,居民區里慢慢地有了路燈。架線路用的木桿也陸陸續續換成了水泥桿。 1974年,列東大街上的水泥電線桿 依賴于城市的供電系統,市區八小片路燈線路開始連網,設立接觸器,實現路燈統一管理及路燈連動控制半自動化開關。 不僅如此,電工師傅們還想方設法用簡易工具或土辦法進行燈具改造,制成5米、4米、3米等不同規格、各種彎度、美觀大方的燈架。 三明市區的路燈,位于現梅列大橋橋頭地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