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堅持治理與綜合利用并舉推進礦山治理,不僅優化了生態,還助群眾增收 礦上開出“生態花” 東南網4月1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徐文錦)每到傍晚,大田縣前坪鄉山川村村民陳添斌都會到家門口的川石礦區公園散步。望著公園,他很是感慨:過去寸草不生、塵土漫天的礦山堆土場,如今四季都有了花香。 三明市是我省重要礦產地,而大田縣是全國首批百個重點產煤縣之一。上世紀90年代,只有6000多人口的前坪鄉,擁有14家礦山企業、29個采礦場和13家選礦廠。如何在保護生態的同時,科學合理利用礦產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有序推進生態移民,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增強了三明礦山綠色轉型的信心。近年來,三明推進礦山綜合治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一座座礦山告別滿目瘡痍,成為田園、公園、物流園……截至目前,全市廢棄礦山裸露面積僅0.95萬畝。 嚴準入,創建綠色礦山 2017年,永安市小陶鎮紅星礦石場申請辦理采礦權延續,當地有關部門按照要求,嚴格對該礦石場礦山與各類保護區位置關系、環境評價、林地占用、安全生產、水土保護等情況進行認證,并簽署意見,作為受理該礦山采礦權延續的依據之一。 這是三明市在全省率先建立的采礦權聯審聯批制度。即由地方政府組織國土、環保、水利等部門,以及礦山所在地鄉鎮,對擬新立、延續、變更的采礦權項目涉及的礦產形成一致意見后,由縣政府作出相關決定。 這一模式實現了從一個部門管到多個部門科學管。“在更大的視野下作出更合理決策,避免留下難以消除的后遺癥。”三明市自然資源局局長林建星表示。 三明還出臺新規,除機制砂和符合條件的探礦權轉采礦權項目可以新設立采礦權外,原則上不再新設其他采礦權。對普通建筑用砂、石、土采礦權,實行“退一設一”措施,對不符合產業政策的礦山,不予延續。結合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深入全市300多個礦山企業開展拉網式摸排,全面清理整治打擊涉礦黑惡勢力。一批“小、散、亂”礦山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如今全市礦山數量從2003年底的933個減少至310個。 在建礦山則采取綠色轉型的方式。通過綠色礦山創建,建寧縣均口鎮修竹村半嶺飾面用花崗巖礦,采用邊開采邊治理的模式,成為全國飾面石材綠色礦山的典范。 礦山治理是個慢過程,三明建立動態監管機制,在對轄區內礦山檢查“邊開采、邊治理”情況中未完成治理任務、通知限期整改仍未執行到位的企業,將會被列入礦業權人異常名錄、實施限制措施,倒逼企業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 2019年,三明全市有3家礦山企業列入國家級綠色礦山名錄,3家礦山企業被列入省級綠色礦山名錄;2020年,又有6家礦山列入省級綠色礦山,進入綠色礦山名錄的數量居全省第二。 善利用,治理好又增收 走進大田縣均溪鎮的銀錠岬礦區,一座座白色溫室大棚十分醒目。 這里原本是廢棄的鐵礦,平整后,采用無土栽培技術,實施綜合病蟲害管理和循環滴灌系統,種植大棚蔬菜和花卉,廢棄礦山“蝶變”為生態農業園。 “我們引進企業和資金,改變傳統‘輸血’治理模式,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產業。” 大田縣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誰治理,誰受益。三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探索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生態環境治理新模式。在新模式下,大田縣在廢棄礦山上發展無土栽培設施農業等,并拓展休閑農業,建設生態餐廳、智能溫控大棚,規劃采摘區、花卉觀光區、種植體驗區。建成后,每畝年產值可達數萬元,將帶動當地農民增加一大筆收入。 這樣的例子可不少。將樂縣白塔煤礦屬于去產能政策性關閉礦山,昔日站在金溪河對岸,可見礦山大量煤矸石順坡傾倒,破壞了地貌景觀,也形成了次生地質災害和水體污染的隱患。將樂縣自然資源局將該政策性關閉礦山納入“山水林田湖草”廢棄礦山修復治理試點項目,通過煤矸石再利用、削坡減載、覆土種植喬灌籽等措施,使礦山重新披上了“綠裝”。下一步還將引進生態康養項目,對廢棄礦山進行再提升再利用。 礦山治理,不只是重現綠水青山,更是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發展。目前三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率達92.74%,居全省第三。 變農田,優化生態環境 平坦的梯田、碧綠的植物、新開墾的田野……清流縣沙蕪鄉馬地煤礦治理修復工程現場,已經變成一片高標準農田。 山區山多,田不大,往往都是“青蛙一跳過三丘”的眉毛田、斗笠田,而這片農田42畝,符合現代化耕種的要求。 “根據工程復墾造地的地塊條件,我們利用閑置泥土對采空區進行地表覆蓋,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和化學養分,形成人工再造耕層,為生物復墾創造良好條件。”清流縣沙蕪鄉自然資源所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竣工后可耕地42畝,硬化基坑道路約2公里,各類排洪溝1317米。 “通過馬地煤礦治理修復工程,優化了生態環境,改善了人居環境,同時推進林業、農業、旅游等項目的開發利用,增加農民收入。”清流縣沙蕪鄉宣傳委員謝金富說。 目前,三明市通過各方爭取,加上地方配套投入資金2.6億元,實施“山水林田湖草”廢棄礦山修復治理項目,涉及21個礦區88處礦山,治理面積約4890畝,減少了全市廢棄礦山的存量,有效改善了廢棄礦山的地質環境。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