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明市“五老”珍貴家庭檔案展之購物票據(jù) 說起改革開放前家喻戶曉的流行詞,那一定是“三轉(zhuǎn)一響”了。“三轉(zhuǎn)一響”,又被稱為四大件,指的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和半導體(收音機)。說起這四大件,即便已過去數(shù)十年,仍然會讓許多人如數(shù)家珍。因為在那個年代,它們代表著一個家庭富裕的程度,是一個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百姓家庭都以擁有“三轉(zhuǎn)一響”為生活的最高目標,也是大部分適齡女青年的擇偶標準。但是,能達到這一目標的人卻非常少。在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情況下,人們自然沒有余錢購買,即便有了余錢,這四大件還需憑票購買。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真真是一票難求。 手表——掌握時間的唯一途徑 如今,手機、電視、臺歷,都有時間,許多公共場合也都掛著石英鐘或者LED顯示屏。但在半個世紀以前,公共報時系統(tǒng)很少,手表幾乎是掌握時間的唯一途徑。當時,一塊上海生產(chǎn)全鋼防震手表需要120元,以普通工人的工資計算,需要不吃不喝一年半才能攢夠。 自行車——100多人擁有一輛 上世紀70年代的自行車的保有量比現(xiàn)在的汽車還要低,100余人才能擁有一輛。1974年,購買一輛永久牌自行車需要162.9元。當時,購買自行車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兒。除了憑票購買,還需要購買車牌,繳稅,憑著完稅證明辦理自行車行駛執(zhí)照。 縫紉機——縫縫補補過日子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對于70年代大多數(shù)的中國家庭,縫紉機是比手表更加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添置縫紉機能夠給家庭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大到床單、被子、窗簾,小到孩子穿的小衣服、小褲子都可以由它縫制,許多舊衣服也依靠它“縫縫補補”。1972年購買一臺縫紉機需要158元。 收音機——傾聽世界的聲音 70年代沒有電視機,報紙也很少,人們娛樂的方式不多,人們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依靠的就是收音機。讓人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每天中午的評書聯(lián)播。劉蘭芳的《岳飛傳》、單田芳的《隋唐演義》、何祚歡的《西游記》陪伴許多人度過了難忘的時光。1968年,購買一臺半導體收音機需要180元。 如今,這些曾經(jīng)為人熟悉的四大件,似乎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它們不會被遺忘,因為它們伴隨著我們走過了一段能讓人感慨萬千,思緒良多的歷史。 來源:三明檔案 文︱陳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