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永安市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側記 東南網5月24日訊(本網記者 劉惠萍 通訊員 陳莉莉 陳 蕾 鄭佳慧 )綠色的永安,處處涌動著紅色力量。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黨史學習教育在永安大地上掀起了一陣陣熱潮。 一個個黨史學習教育參觀學習點成為“網紅打卡點”,一期期“云”教學黨史課堂在黨員群眾中廣受好評,一場場“接地氣”的紅色宣講洗禮人心,一件件為民惠民實事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奏響紅色“主旋律”。 搭建紅色平臺,重溫紅色歷史 4月26日,在永安市洪田鎮馬洪村的中央紅軍標語博物館,講解員吳兆男聲情并茂地為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300余名學生講述墻上斑駁的紅軍標語及它們背后的故事。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中央紅軍標語博物館成為了當地黨員群眾最向往的學黨史“打卡地”。“有時一天最多要講解14場,為此馬洪村還培養了3位本地講解員,滿足日益增長的黨史講解需求。”洪田鎮黨委宣傳委員劉金蘭介紹。 洪田鎮還依托中央紅軍標語博物館,充分盤活當地紅色資源,開發紅色研學和旅游項目,將黨史學習融入尋訪紅色風景、探求紅色研學之中,最大限度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讓黨史學習教育入“新”更入“心”。 錄制“黨的故事我來講”系列視頻。黃國恩 攝 今年3月,中央紅軍標語博物館成為全省100個黨史學習教育參觀學習點之一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借此機遇,永安市優選出永安抗戰文化陳列館、安砂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等13個黨史學習教育參觀學習點,活用家門口的紅色資源,組織黨員干部開展現場體驗教學,讓黨史學習教育更接地氣、更有人氣。 走進永安抗戰文化陳列館,一架陳舊的手搖踏板印刷機莊重地立在地面上,這架印刷機是抗戰時期,改進出版社為印刷大量進步期刊、報紙從上海購入的,為永安的抗戰宣傳作了重大貢獻。如今,它儼然成為了永安抗戰時期的歷史標桿。這一恍如身臨其境、重新回到那段烽火歲月的現場感,可以在黨史學習教育系列節目——《透過文物學黨史》中輕易獲得。節目中,講解員通過走訪紅色基地,將水輪發電機、抗戰時期歷史書籍等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講深講實,讓觀眾通過視頻“零距離”接觸歷史文物,收獲黨史知識。 一期期《透過文物學黨史》系列節目播出后,引發了群眾的熱烈反響。“永安紅色歷史講得好,聽完了才知道原來我們永安的歷史這么‘牛’。”這是來自網友“陳阿姨”的真切評論。 三明實踐故事宣講。黃鑫祥 攝 從“線下”到“線上”,永安市致力打造“云”教學黨史課堂,讓黨員群眾實現黨史學習“零距離”。永安市加快探索創新教育形式,結合本地黨史學習教育教材《永安紅軍標語集錦》,打造黨史“電子書”,推動其在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同步連載,方便市民掌上閱讀,感受紅色基因。同時,乘勢在“學習強國”平臺推送“永安紅軍標語集錦”系列共10期,推送“永安紅色詩詞”10期,借助平臺力量宣傳永安黨史。 此外,永安市借助抖音號、微信視頻號等“云平臺”,創新開展永安紅色故事“云宣講”“云結對”活動,已完成《為“紅軍標語”穿衣裳》《點燃巖連寧邊革命烽火》《公家的錢不能動》《紅軍抗日歌》等“黨的故事我來講”系列視頻錄制,在“學習強國”平臺上線4個視頻,讓不能參加現場聽講的黨員實現“網上結對”,讓黨史課堂“飛入尋常百姓家”。 開展黨史“七進”,傳播紅色聲音 4月22日,在永安市槐南鎮安貞堡民俗非遺傳習館,永安市委講師團鄉村講師團成員、槐南鎮村鎮建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羅志杰一邊帶著當地黨員群眾參觀銀元展示區,一邊分享著紅軍銀緣、紅軍洞等發生在槐南這片土地上的紅色故事。當天,來自永安市“三明實踐故事”宣講團的兩名宣講員,也由“一段歌聲”“一條鯉魚”引入兩個三明故事,向在場黨員群眾娓娓道來。 黨史“七進”活動走進槐南鎮安貞堡景區。黃鑫祥 攝 這一場辦在槐南安貞堡景區里的紅色宣講,是永安市積極開展黨史“七進”系列宣講活動的一個生動實例。今年來,永安市組織一個個宣講員、一支支宣講隊伍,通過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機關、進軍營、進景區,結合“庭院宣講三人行”“三明實踐”故事巡回宣講、基層宣講志愿服務等活動,開展對象化、分眾化宣講,變“固定講臺”為“流動課堂”,讓黨史學習教育“聲”入基層、“聲”入群眾、“聲”入人心。 紅色“主力軍”,宣講有力量。由永安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永安市委黨校、永安市委講師團的11名宣講骨干,組成永安市委黨史宣講團隊伍,精心準備了26個課題,積極奔赴基層一線,當好紅色聲音的傳播者。同時,來自“三明實踐故事”宣講團、永安市融媒體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宣講團的上百名宣講員,聚村頭、坐庭院、開講座、講故事……城鄉處處活躍著他們紅色宣講的身影。 4月26日,“學黨史 聽故事”“三明實踐”故事巡回宣講進校園活動走進永安市燕江小學,來自永安市融媒體中心的3名主持人為在校師生帶來了一段段久久流傳的“三明實踐”故事。不少學生紛紛表示,今后要刻苦學習,樹立遠大理想,爭做有益于家鄉和國家的人。這一系列活動將從4月持續至6月,陸續在永安全市10多所中小學校開展。 “學黨史·聽故事”三明故事巡回宣講永安市燕江小學專場。黃鑫祥 攝 每周一上午,在莊嚴肅穆的國旗下,永安十中的“紅色故事講壇”如期開講。“目前,我們學校已經舉辦了三期活動,由師生輪流當宣講員。”永安十中黨支部書記、校長蔡國柱介紹。 蔡國柱是永安市委講師團鄉村講師團成員,在第一期“紅色故事講壇”上,他結合永安市“庭院宣講三人行”活動,聲情并茂地向全校師生講述了永安黨史故事——《燕城第一次解放》。當天,學校紅色宣講員王雅琴同學同臺分享了《曹遠紅小鬼宣傳隊》故事。最后,全校師生齊齊唱響紅歌《歌唱祖國》。 從校園課間廣播每周一個“紅色故事”,到主題班會、黑板報、黨史知識競賽、參觀紅色遺跡、紅色故事情景劇……紅色教育一點點地融入學校日常教學活動,讓紅色精神在師生心中“生根發芽”。 紅色聲音,響徹永安的每一個地方。目前,永安市已開展黨史宣講76場次,聽眾9000多人。“4月30日舉辦的永安市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報告會西洋鎮蚌口村專場活動,通過現場宣講、重走紅軍路、打快板、唱紅歌、詩朗誦、圖片展等形式,讓農村黨員群眾接受紅色精神洗禮。”永安市委講師團副團長陳秋鏵介紹。 為群眾辦實事,激活紅色基因 如今,在永安市龍翔路,經過“白改黑”施工后的路段,柏油路面平整干凈整潔,居民出行更方便了。這是永安城投集團負責的鐵路“三供一業”社區改造項目,也是永安市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項目之一,是“學史力行”的一個生動實踐。 回憶起改造前的情景,永安市燕東街道龍翔社區居民尹名珍深有感觸地說:“我在這個小區已經居住了25年,這里的住戶大多是退休職工,沒事的時候,都喜歡在附近轉一轉。可從前這里的水泥路坑坑洼洼,尤其是下雨后,雨水能在路面積存好幾天,一不小心就踩水坑里去了,雨水濺得滿腳都是,真讓人頭疼。” “三供一業”小區改造后的龍翔路。黃鑫祥 攝 龍翔社區是一個開放式、混合型老舊社區,區域無規劃,地上及地下管線錯綜復雜,無雨污分流、無污水處理措施、無照明設施。近年來,經過車輛碾軋、沉降路面多處出現裂縫破損,不但影響周邊的環境衛生,也給居民出行帶來不便。 “三供一業”社區工程改造完成后,解決了社區的基礎設施、環境、安全防范等方面的問題,為居民營造舒心的居住環境,獲得居民群眾的一致好評。“整改之后,不僅美化了道路環境,還方便了我們出行。”尹大媽開心地說。 “三供一業”社區改造項目總投資約2500萬元,主要對永安市龍翔、東門、新橋洋、雙橋、仙泉5個社區進行改造,改造總長度約5.4公里,面積約38.7萬平方米。目前,項目已全部完成建設。 “根據設計安排,我們對這幾個社區道路路面進行改造,主要包括路面破裂、沉陷嚴重的修復和地塊場地硬化,破損擋墻、臺階修復,場地人行透水磚的鋪設及修復,路面‘白改黑’建設,對雨污水管道分流改造建設,幫助清掏化糞池,修復破損井蓋,對小區范圍內主要道路的路燈進行布設,將弱電下地及其他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城投集團工程管理部經理巫瑞松說。 鐵路“三供一業”社區改造完成的同時,永安市其他老舊小區改造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永安市計劃實施42個老舊小區、477棟房屋的改造工作,將改善11506戶居民的居住環境,目前開工率已達31%。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永安市各部門單位和鄉鎮街道把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檢驗學習成效的重要舉措,把辦實事、解難題貫穿黨史學習教育全過程。從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動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用一個個實際行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一百周年。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