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31日訊(本網記者 陳艷艷 肖曉敏)生存體驗、素質拓展、專題教育……每一周,都有來自三明多個學校的900多名學生,來到三明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開啟一周難忘的“實踐”時光。 三明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是2011年10月列入國家支持的20個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項目之一。近年來,基地充分整合辦學資源、創新管理模式、提升辦學內涵,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奠基,全力打造校外的“三明樣本”。今年是建黨100周年,基地進一步拓展實踐研學課程,有機融入黨史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傳。 學生制作慶祝建黨100周年剪紙作品。王鴻偉 攝 實踐課程,有機融入黨史元素 5月25日下午,一堂特別的非遺手工體驗課讓來自沙縣三官堂小學的學生們振奮了起來,個個躍躍欲試。通過這堂課,學生們不僅了解了有關紙的文化知識,還制作了一張專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花草紙。“第一次接觸(古法造紙),很新鮮。”“能親手制作出一張(紙),感覺很有成就感。”“很喜歡這里的實踐課程,雖然剛開始會有些不適應。”……采訪中,學生們對古法造紙的初體驗,都表示很特別,并驚嘆于古人的智慧。 學生制作的慶祝建黨100周年剪紙作品。陳艷艷 攝 除了古法造紙,基地還為同學們安排了扎染、刻紙、繞線編織、陶藝彩繪等10多種非遺類手工課程。“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我們在課程里有機融入了黨史元素,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主題,讓學生通過制作陶藝、刻紙、扎染等作品,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接受黨史學習教育。”非遺手工課的馬老師介紹道。 黨史故事宣講。王鴻偉 攝 每周四晚,基地還會聯合轄區學校、參訓學校學校開展“風展紅旗·如畫三明”黨史故事宣講活動,組織師生齊聚一堂,共同聆聽紅色故事,重溫那段戰火紛飛的革命歲月,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截至目前,已開展宣講活動28場,累計28000多名師生參加了活動。 勞動實踐課。王鴻偉 攝 勞動育人,深化黨史學習教育 學生們入住基地后,第一個學習任務便是內務規范、餐食勞動。“這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教官饒老師介紹,他們會對學生進行整理內務培訓,要求每個學生按軍人標準整理床鋪、擺放生活用品;在無聲食堂里,安排學生分組輪流值日,自主分餐,做到食不言寢不語。此外,基地還開設了勞動實踐課程,組織學生參與勞動,體驗勞動價值,進一步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態度,深化黨史學習教育。 體驗制作游漿豆腐。王鴻偉 攝 走進實踐基地,嶄新的教學樓旁有一片蔬菜基地,這是學校專門開辟的“校園農場”,沿著校內道路,還有一排排瓜果長廊,這些都是各期學生共同努力的成果。為拓展更多勞動實踐場所、勞動實踐項目,基地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讓學生們走進農村,貼近社區,走進田間地頭,將勞動實踐課程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真實情景之中;探秘豆腐坊、面點坊,讓學生們深刻感受,豆腐好吃,做豆腐卻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一分勞動一分收獲。品嘗著自己為之揮灑過勞動汗水的豆腐,同學有感而發,書寫出了不少“豆腐詩”——建設小學陳欣寫道:“游漿豆腐制作雜,豆腐雪白又好夸;人人都夸豆腐好,強身健體又壯腦。”建設小學廖新寫道:“中華歷史淵源長,莫將腐乳等閑賞;清白好似翠玉美,晶螢剔透勝眾良。”…… 研學實踐活動。王鴻偉 攝 紅色研學,激發愛國主義情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讓孩子們在行走中,學習知識、認識自然、探究真理。依靠三明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三明綜合性實踐基地以萬壽巖遺址為核心,積極整合市內各大資源,初步形成了多條研學課程路線,涉及三明的傳統文化、革命教育、歷史文化、自然生態、風俗民情、工業農業各個方面。 組織師生到清流縣林畬毛澤東舊居參觀學習,認識毛澤東與紅軍到林畬的歷史背景情形;到紅色村莊——巖前鎮忠山村實地走訪,探究紅軍在忠山村和三明活動的事跡……基地通過紅色研學、講黨史故事等形式為同學們上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大力弘揚紅色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追求理想百折不撓、戰勝困難的精神。 “我們注重在學中總結經驗、結合現實、推動工作,努力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實際行動、鞏固拓展提升‘三明實踐’成效,開創‘十四五’綜合實踐教育工作新局面。”三明市綜合實踐基地校長巫常清說道。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