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的春節和今年的春節一樣,來得有些晚。那一年的正月初一是2月18日,在爆竹聲中,山區小縣——三明縣的人們迎來了新的一年。與往年不同的是,人們對這新的年景充滿更多期盼。 因為在不久前(1958年1月20日),三明列西被確定為福建鋼鐵廠和福建化肥廠的聯合建廠的廠址。同時,省委和省人委考慮到既然三明工業基地條件較好,全省工業便有適當集中于三明建設的必要,既可加強協作又可節省投資。所以三明工業基地建設規模之大,項目之多,在我省工業建設史上是空前的。 工業基地建設,最主要的就是要有人,尤其要有技術骨干、要有專業人才。春節假期還未過,省直機關各部門主持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就接到通知,要在省委大樓會議室開一個短會。他們匆匆來到會議室等待,經驗告訴他們,臨時召開的緊急會議一定有重大任務。 時間一到,省委第一書記葉飛披著軍大衣走進會場,他說,“今天找你們來,就是要和大家議議我省工業基地籌建的事,現在中央給了我們機遇,就看我們的。你們回去后,立即醞釀工業基地的人選,要把富有工業建設經驗、最優秀的同志推薦給省委。” 飛快地,一封封印有省委組織部鮮紅印章的調令,頻頻發往省直機關各部門、各地市。 除了此前已主動請纓的廈門市委第一書記張維茲,省供銷社主任孟健、糧食廳副廳長張景彬、中國人民銀行福建分行副行長閆素、龍巖地委副書記范元輝、晉江地委副書記馬鳴琴等十幾名廳級干部和百余名縣處級干部、業務骨干陸續接到調令,去繁華就艱苦,從全省各地奔赴三明,走馬上任。 (圖為1958年省委第一書記葉飛由省委各廳抽調赴明的干部,圖片由三化公司檔案室提供) 廈門大學著名教授盧嘉錫手上也收到這樣一封調函。看了調函內容后,盧教授心情十分矛盾,因為調函要調的是他的得意門生江培萱。他對這個弟子寄予厚望,他相信憑江培萱的學識和才華留在廈大,今后前途無量。三天后,盧教授將調函交給了江培萱,讓他自己做決定。已是講師的江培萱看到調函后,內心同樣糾結。他既舍不得離開他的導師和廈大校園,也明白這是組織上的安排。思索后,他決定赴任,因為他要到組織需要他的地方去。 當時的三明可以說是窮鄉僻壤,不僅僅是江培萱,他們中每一個人原本的工作環境都比到三明好上許多。到三明后的工作職務也大多安排得比原先低,許多縣處級干部都安排在車間、科室當主任、科長。但是,他們把到艱苦地方去當做榮譽,當做黨對自己的信任。正是共產黨人這種“哪里艱苦就到哪里去”的高貴品德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闖勁兒,把一顆顆火熱的心凝聚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能量,使三明這片土地換發蓬勃生機。 1958年4月10日,為了統一領導、統一指揮規模巨大的工業基地建設,省委決定以各廠籌備處和三明縣委委基礎,成立黨政合一的三明重工業建設委員會(簡稱三明建委),直屬省委和省人委領導,與南平地委、行署雙重領導三明縣。三明建委是三明工業區在建設期間的最高領導機構,它既負責工業區的整個工業建設,還負責市政建設及管理工作。 三明建委成立后,立即著手基地建設,精心組織建設大軍,在很短的時間內,把三明這個僅有6000余人的小城鎮,發展到11萬人口的新興工業城市。雖然,在工業基地建設期間,組織機構幾經變遷,但主要領導變動不大,三明在建委、人民公社籌委會和市的領導體制下開始了開基創業的艱難歷程。 來源:三明檔案 圖文由三明市檔案館編研開發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