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 進入新時代新階段,三元區要把黨史學習教育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閩來明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起來,作為現階段和今后一個時期首要政治任務、重大政治責任,牢記“四個更大”“一個篇章”和四項重點任務,傳承老區蘇區革命精神,發揚工業建設的艱苦創業品質,爭當市區發展排頭兵。 一、堅定信念,書寫“生態美三元”的綠色篇章。三元作為老區山區,生態是發展的最大本錢。要牢記重要囑托,把生態產業化創新發展作為具體突破口和著力點,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三元擔當。 當好“護綠使者”。深化河長、林長制,打好“升級版”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高三元顏值。做好“綠色+”文章?!?文旅康養”:加快“萬壽巖-格氏栲”文旅康養帶建設,抓好世遺大會展示點迎檢、創建5A景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建設生態文明干部學院等工作,發展健康事業、培訓產業,打造經濟新增長點。“+特色現代農業”:發揮富硒、林竹、肉制品加工等優勢產業,提高西際蜜桔、培根肉等特色產品市場占有率,持續打響“萬壽巖”富硒農業品牌?!?水源地保護”:發展“頂太老酒”等地方特色健康食品產業,中草藥等林下經濟,以及特色鄉村休閑旅游等項目,有序推動生產方式轉變、土地流轉、產業優化、村民搬遷。“+兩岸鄉村融合振興”:申創“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加快閩臺鄉村融合文化研究實踐所、閩王紀念館建設,持續舉辦重大交流活動,增強同根同源共識;加強兩岸基層治理經驗互鑒、優勢互補,促進兩岸基層治理融合;深化農旅合作,建設臺灣農民創業園、閩臺電商園,推動兩岸鄉村產業融合振興。推行“低碳”生產生活,以市里創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示范區為契機,鼓勵綠色出行,加強與市公交公司協調,優化公交線路及運力調配,適當增加園區公交車次;推廣居民生活垃圾分類,今年要覆蓋城區60%以上住戶;建設低碳園區,引導企業參與林業碳匯交易、種植景觀彩化碳匯林,為碳中和多作貢獻。 二、強化擔當,以“工業強三元”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是推動三元“老樹發新枝”的重要途徑。 當前,市里10個“百億龍頭企業”中的3個(廈鎢新能源、三化、省一建)、9個專業特色園區中的3個(稀土產業園、黃砂新材料循環經濟產業園、智能機械裝備產業園)都部署在三元,這是三元區未來發展的重大現實資源。 堅持鏈條化發展。圍繞“3+2”產業需求,繪制5套招商地圖(產業鏈全景圖+招商攻略圖+任務責任清單),組建以“六大招商組+招商服務中心+園區管委會+屬地鄉街”人員為基礎的招商小分隊,按照“一個中心”(招商引資工作領導小組)、“四個引擎”(鄉街、區直部門、園區)、“三項機制”(鏈長牽頭、部門負責,按月調度、定期匯報,清單管理、信息共享)的招商工作體系,有側重、有選擇的鎖定相關區域(市場),每月至少外出開展10次招商對接活動,確保8個市招商引資攻堅項目盡早落地開工。致力創新驅動。深化產教城融合發展,依托中央蘇區大學生科創園,促進學院與企業共建眾創空間、中試基地,打造國家級產教城融合示范區;要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今年完成30個以上技改項目,推動95%以上的老工業企業技改升級,確保每年研發經費投入增長20%以上;要推進新興產業倍增,發力做大、做強、做精氟新材料產業,服務三農新材料、金氟化工、元福新材料、安美奇(中國)鋁業等企業,持續增資擴產。同時,通過以商招商,以企引企,吸引更多長三角氟化工企業搬遷入駐,2021年力爭引進氟類企業3家,實現總產值20億元;以盛達化工、豐潤化工等為重點,做大做強硅產業,并謀劃吸引一批下游高端電子級多晶硅、單晶硅、半導體等企業集聚發展,實現產值15億元。同時,加快安美含氟醫藥中間體等重點項目引進,貫通氟與生物醫藥產業提升并貫通的關鍵環節,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氟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優化營商環境。持續發力,確保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辦理時限壓縮至法定時限的45%,政務服務效能保持全市前列。 三、厚植情懷,推動新時代“滿意在三元”建設。打造“滿意在三元”品牌,要以群眾滿不滿意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最高標準。要堅持軟硬兼施、先民聲后提升,把精神文明創建成果轉化為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拓展城市空間。把握行政區劃調整機遇,縱深推進荊東片區開發建設,加快8個重點項目建設,確保學院實驗小學、荊東老街6月份建成主體工程,學生街、學院西大門、學院藝術樓年底前建成,荊東安置房、公建綜合體、文創園明年6月底前建成。推進城市更新。健全城市管理“001”工作機制(市容整治“零點行動”、建筑垃圾“零落地”、智慧城管“一平臺”);持續開展城市清潔系列行動,促進城市管理常態長效;推進加強城市社區治理3年行動,12月底完成20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21個小區物業管理覆蓋及提升;推廣近鄰黨建和社區“一黨委三中心”建設,常態化、全覆蓋開展“黨旗紅、鄰里情”小區鄰里節。補齊民生短板。加快8個市區教育項目建設,今年公辦園占比達70%,2年內新增義務教育學位6320個;引進專業化養老服務組織,建立“線上+線下”“互聯網+醫養”居家養老模式,建成下洋社區樂齡家園醫養結合服務站,年內實現城區24個社區全覆蓋;落實城市和農村相對困難家庭“347”“239”幫扶機制,強化對已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城市困難家庭預警監測。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