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知道,從1958年開始,有十萬建設大軍來明,參與工業基地建設。 其實,十萬建設大軍不止這一支。同樣是從1958開始,有另外一支十萬建設大軍,離鄉背井,支閩入林,參與邊遠林區開發。 他們是林業工人。 進行裝車作業的陳大采伐廠林業工人 木材,是大自然的饋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往小了說,一張紙,一雙筷子,主要原料都是木材;往大了說,樟木,可供造船;杉木、松木,可用于房屋建造;杉木還可以做鐵路枕軌。可以說坐臥行走、琴棋書畫,樣樣離不了它。 我們福建,盛產木材。據記載,“古代,福建全境叢林覆蓋,先民以漁獵山伐為業”。目前,福建的森林覆蓋率達到66.80%,連續40年保持全國第一,被稱為“最綠的省份”。 我們三明,則是這“最綠省份的最綠城市”,森林覆蓋率76.8%,素有“中國綠都”之稱。 擁有這樣豐厚的森林資源,是喜;如何開采,如何利用,是愁。 特別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百廢待興,國家和地方各項基本建設逐步興起,一面是蓬勃發展的工業對木材的急切需求,一面是開采森林資源所需人力、運力的極度匱乏。 要怎樣讓這些生長在深山中的蒼天大樹,離開林區,改變形態,走進我們生產生活里的呢? 首先,要有人。 1.響應號召,四方來閩 于是,1958年9月召開的華東協作會議商定,在福建省自行調配4.27萬名林業工人的基礎上,從山東、江蘇、安徽、廣東、上海等省市調進林業工人3.45萬名。1961年,為了加強木材生產能力,從省內閩南沿海和上海、江蘇、山東等地分別調配了1.65萬名、1.55萬名工人進入林業系統。 被抽調的工人,大多被分配到了南平、三明、龍巖三個地區。當時福建省重點開發建設的是建西、黃砂林區。黃砂林區位于今三明市三元區巖前、增坊一帶。至1962年,三明地區(當時境域只包括梅列、三元、明溪)的基層采伐場和采購站,就從1957年的4個迅速發展到9個,職工人數由1957年不滿500人發展到2600多人。 黃砂森工局借用莘口教學林場房舍安頓伐木工 2.建場修路,開發林區 這一批南下的工人抵達林區后,看到的是一棵又一棵單人無法環抱的大樹連成了片,遮天翳日。原始的林區沒有路,看不見太陽,也沒有空地。要開發林區,就得先開辟伐木工區、修筑運輸通道。1957年,首批動工的林區公路也只有42公里。1958年,林業工人抵達后,林業公路開始大規模動工,當年三明境域(今梅列區、三元區、明溪縣)就開通了林區公路242公里。隨后,林區公路不斷發展,與國家主干線公路相聯結,對促進三明商品流通、繁榮山區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 3.克服困難艱難生產 伐木場地處深山密林,遠離市鎮村莊,根據當時“先生產、后生活”的原則,林區職工們的生活面臨著許多的困難。 沒有房,只得租住民房或是就地取材搭蓋的簡易工棚;沒有電,只能依靠煤油燈或松明柴照明。他們中有許多人還要努力適應從沿海平原來到陰冷潮濕的山區、從農耕變成伐木、從北方“面”到福建“米”的差異,盡力忍受蚊蟲螞蟥和山蛇的叮咬滋擾;還要極力忍耐對家鄉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思念…… 但是,最難克服的是生產資料的短缺。在沒有機械輔助的年代,他們能夠使用的砍伐工具是最原始的斧頭和鋸子。 用斧頭砍伐放倒樹木后,用彎弓鋸將其截斷,緊接著需要兩人合作用大鋸對拉分解,這些靠的都是體力。 當時木材下山靠滑,出境靠飄。采伐好的原木,需要等到下雨天,順著滑道溜到山下,用木軌車運到河邊。 水運是木材運輸的主要方式。不論是大河或山溪,只要有一定水面,都可利用來運送木材。在大河里可以把木頭扎成排,也叫“梢排”;在小溪上則將木材散放“趕羊”,也叫“放溪”。 三明市區河道——木材運往南平的水上河段 1990年,桃源洞景區河段 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他們迅速地掌握了規劃采伐場規劃、修筑運輸通道以及砍伐、造材、溜運等作業技術,成為了福建森林工業的主力軍,讓福建生產的原木源源不斷地運往各地,支援祖國建設。 福建生產的原木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1990年永安儲木場 為了讓這批熟練掌握技能的行家里手們能夠留下來,1961年,福建省實行特殊政策,將1958年來福建一年半并愿意留下的山東職工轉為正式國營工,并分批遷進他們的家屬,約4萬人,安置在南平、三明等18個縣(市)。各國營伐木場普遍建起了托兒所、職工子弟小學以解決工人子女入托入學問題。同時,還調高職工的工資福利,生活物資實行專項供應,糧油供應標準也相應提高。 經過慰問、動員,這批林業工人和家屬大多數選擇了服從組織需要、克服困難、適應環境、留在林區安家落戶。 “看得見樹木,更看得見森林” 采育場一邊采伐,一邊造林。 光陰似箭,轉眼過去半個多世紀,當年來自全國10多個省市,包括上海、山東、江蘇、安徽等幾萬名支閩工人及其家屬,已融入福建林區,融入福建的各行各業,融入了福建這塊土地,他們為福建的生產建設作出的貢獻,值得我們銘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