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旅融合,五一假期的特色產品展出,下渠鎮的“微景觀魚”讓眾多游客駐足購買。泰寧縣下渠鎮供圖 與此同時,在泰寧城區黃金地段的首家“觀賞魚展示交易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建設與裝修中。中心投資120萬元,占地120平方米,是一家集觀賞魚展示、交易、科普、研學、休閑、娛樂為一體的主題展館。 3年前,泰寧觀賞魚剛起步,如今魚旅融合,小魚兒做成了大產業。 泰寧旅游“伴手禮”微景觀魚 泰寧縣下渠鎮供圖 小小觀賞魚“游”進村莊 洪金樹是下渠鎮大坑村村民,曾在上海經商,一次偶然機會接觸到觀賞魚。2003年,他在上海郊區租了廠房,從事觀賞魚養殖及銷售,一干就是15年,累積了豐富的經驗,擁有固定銷售平臺。 2018年6月,在外打拼多年的洪金樹了解泰寧正實施“泰商回歸”優惠政策,吸引泰寧鄉賢回泰辦企業。為了照顧家庭,他萌生了“回家”的念頭,覺得泰寧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且水質好,租金人工也相對便宜,非常適合發展觀賞魚產業。 鎮村干部第一時間上門對接協助辦理項目落地事宜,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積極推進前期工作。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當年9月閩華觀賞魚一期項目正式投產,占地面積5畝,總投資100萬元,主要養殖蝴蝶鯉、地圖、鴻運當頭等熱帶觀賞魚,并逐步形成了孵化、養殖、銷售、售后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服務。 “我的觀賞魚不愁賣,每隔幾天就有一車魚發往江浙滬甚至山東一帶。企業一般都是大批量批發,碰到旺季觀賞魚更是暢銷。”洪金樹說。 泰寧微景觀魚在沙縣文旅節活動中受到群眾熱捧。泰寧縣下渠鎮供圖 政府搭手,解決“攔路虎” 為增強企業競爭力,他一邊養殖熱帶觀賞魚,一邊引進冷水觀賞魚,想依托冷水魚的繁殖苗產量高的優點,降低養殖成本。 很快,他遇上“攔路虎”。為了保證魚苗的存活率,在養殖初期往往需要供給適口、豐富、營養完全的開口餌料。冷水觀賞魚對開口餌料的要求較高,由于生態環境差異,當地沒有它的開口餌料——輪蟲,魚苗存活成問題,把洪金樹急壞了。 2019年4月,在縣農業農村局及當地政府的溝通協調下,集美水產學院的教授親赴現場,指導其培育輪蟲,經過多番試驗,最終攻克技術難關。 雖然培育出輪蟲,但之前的培養基地是露天的,產量極不穩定。看到企業的困境,政府再搭一把手,投資建設大棚輪蟲培育基地,減少自然災害的影響,讓輪蟲培養穩產增產。今年年初,總投資20萬元、總建筑面積1800余平方米的輪蟲培育基地建設完成,為觀賞魚產業穩產增產提供堅實保障。洪金樹說:“有了開口餌料,觀賞魚產業就有了發展壯大的信心。” 如今,新引進的冷水觀賞魚已成功繁育出幼苗,平均每條繁殖數高達1000多尾。 資金是企業的另一只“攔路虎”。當地政府探索“黨建+產業”新模式,大坑村黨支部投資入股50萬元,破解企業資金瓶頸,助力閩華觀賞魚由最初的5畝擴大到60畝,形成一期以輪蟲培育、種苗養殖為主,二期以戶外精養為主的產業布局,年收入達到300余萬元,村財也因廠租每年增收2.5萬元以上。 授人以“魚”,產業轉型升級 泰寧是個旅游城,能否讓觀賞魚搭上“旅游車”,魚旅融合?洪金樹深挖魚文化,通過多次試驗、改良包裝,開發出系列“微景觀魚”,將水草、砂石、觀賞魚組合在一起,拼放在小小玻璃杯中,形成一個個靈動自然的微型海底世界,作為泰寧旅游的“伴手禮”。 “微景觀魚”文旅衍生品獲2019年三明市創業創新大賽一等獎。今年五一期間,受邀參展泰寧及沙縣的文旅節活動,受到群眾熱捧,出現“一魚難求”的盛況。 看到洪金樹的觀賞魚產業“風生水起”,5位在上海養殖觀賞魚的泰寧鄉賢也想返鄉發展,當地政府得知后第一時間召開座談會,詳細介紹扶持政策,現場辦公推進項目選址,協調項目用地等。 為了更好扶持產業發展,帶動村民致富,村里成立了觀賞魚合作社。年過半百的村民溫木旺曾經為生計犯愁,洪金樹邀請他到基地參觀,看到產業的穩健發展,溫木旺拿出10萬元積蓄入股養殖,同時自已也到基地工作,收入穩定。在下渠鎮,有15戶村民入股合作社,年底按入股比例分紅。 鄰近鄉鎮的汪建英、肖文協等村民也前來學習,想加入觀賞魚養殖行列。對于前來“取經”人員,洪金樹一律免費教學、傾囊相授,目前已免費傳授養殖技術20余人。在他的指導幫助下,發展觀賞魚養殖戶6戶,養殖面積105畝,年產觀賞魚1500萬尾,年產值達500萬元,形成泰寧南片下渠、梅口、開善等鄉鎮一軸一線、多點共振的產業發展格局。 洪金樹笑著說:“在魚旅融合的浪潮下,我們有信心讓觀賞魚游入更多百姓家!”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