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簾村的東方軍宣傳墻。黃三定 攝 東南網8月17日訊(通訊員 林思雨 江月蘭)夏日,雨過天晴,山青水綠。在三明市明溪縣夏陽鄉御簾村紅色展館,六七位來自楓溪鄉的退休老黨員正聆聽御簾村黨支部書記張有圣講解御簾村的悠久歷史和紅色文化。 御簾村距明溪縣城50公里,峰巒起伏的青山圍繞著村子民居鱗次櫛比,潺潺溪水從村中流過,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模樣。 下午時分,御簾村紫薇亭旁,張裕安與工人們正在為一位村民加蓋房屋。30多歲的張裕安是御簾本地人。2008年,他退伍返村,看準村里發展鄉村旅游的機遇,決定在家門口創業。他種過百香果,辦過農家樂,收益可觀。近兩年,他又添置了2臺農用收割機幫村民們收割農作物,加上租賃設備,每年還有10多萬元收入。“在以前,這是不敢想的事!”夕陽西下,收工后的張裕安坐在紫薇亭中乘涼,“小時候,我們村不僅窮,村里還臟亂差。” 2008年以前,御簾村村財收入每年僅有二三萬元,村民主要靠種植水稻為生,日子過得緊巴巴。村里人居環境也不好,“溪水上漂浮著雜物,河道旁垃圾成堆,村里房屋破舊。”御簾村鄉賢張松青回憶道。 御簾村歷史悠久,建村已有上千年歷史。村子紅色底蘊濃厚,東方軍司令部曾設在御簾村張氏祖祠內,彭德懷、楊尚昆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經在這里戰斗、生活過。如今,御簾村仍保留著東方軍司令部、彭德懷故居、紅軍戰地醫院、戴連發烈士墓、紅軍戰壕等紅色遺址。村尾老房的墻上,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工農子弟,勇敢當紅軍去”等紅軍標語。 “當時,張松青等鄉賢來村兩委商量,村里有這么多優質紅色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特別是紅色旅游,肯定是條好路子。”張有圣說。 發展旅游該從何下手?“改變過去臟亂差的形象,才能讓游客走進御簾村,欣賞村里的古跡,感受紅色文化。”村兩委多方考察后決定:整治提升村容村貌,修繕古跡、古建筑。 2008年,在村兩委和鄉賢們的號召下,村民們拆除豬舍、植樹種花、整治鯉魚溪、放養紅鰭鯉……村兩委加大環保宣傳力度,定點放置垃圾箱,并安排2名保潔員負責保潔與垃圾清運。 小紅軍在御簾東方軍司令部舊址聆聽紅色故事宣講。明溪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與此同時,御簾村先后完成了東方軍司令部舊址、紅軍戰地醫院舊址、南屏書院等古建筑以及古民居的修繕保護工作,并對140戶古木屋進行屋面修繕及室內線路改造,消除安全隱患。此外,御簾村還新建紅色展館、愛國主義教育展廳、鄉愁館、紅軍文化廣場等,做足紅色文章,推動紅色旅游轉型升級。 村民們也紛紛慷慨解囊,或捐款捐物,或出力幫忙。在愛國主義教育展廳見到的紅軍勛章、紅軍票,在鄉愁館擺放的農耕用具,大部分為村民無償提供。“我們是聽著紅軍故事長大的,村頭巷尾留下了許多美好回憶。村里的建設,我們都會傾力支持。”張松青說。 如今,御簾村吹響了鄉村振興的號角,發展多元化鄉村旅游,重點推出紅色文化旅游項目,游客不僅可以游基地、看展館,還可以體驗“重走紅軍路、唱紅色歌謠、講紅軍故事、觀看紅色電影、品紅軍糧”等紅色文化體驗活動。當地還結合“糍粑節”“油餅節”“祭天”等推出節日旅游項目,打造瓜果長廊等休閑觀光農業,名聲越發響亮,游客紛至沓來,前來接受紅色文化和廉政教育的團隊也絡繹不絕。為了方便游客吃喝游購,村黨支部鼓勵村民辦起了御富山莊、漁林御膳、御簾山莊等農家樂,實行大眾化消費。 三明市首批中央紅軍村——御簾村。謝守明 攝 市首批中央紅軍村、省級生態文明村、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最美村鎮——傳承獎”、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各種榮譽接踵而至。2017年12月,御簾村成功獲批國家3A級景區。 2018年,夏陽鄉至御簾村的鄉村旅游公路建成,進一步助力御簾村鄉村旅游提檔升級。 “村民家自產的農產品很暢銷,加上休閑觀光農業帶來的收入,以及土地流轉給村民們的租金,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村里發展的勁頭更足了。”張有圣說,去年御簾村村民實現人均純收入1.2萬元,村財收入29萬元。 三明市第二屆網絡文化節 為進一步推動三明市網絡文化繁榮發展,壯大網上主流輿論,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持續打造“網聚正能量·助力新發展”網信工作品牌,中共三明市委網信辦聯合東南網三明站舉辦三明市第二屆網絡文化節。活動期間,開展優秀融媒體作品征集評選表彰活動,力爭推出一批有較強吸引力、感染力的圖文、短視頻、微電影、H5、動漫等形式多樣的優秀融媒體作品,共同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參與方式: 即日起至2021年10月31日前,請將作品等資料發送至郵箱2780989580@qq.com,郵件主題注明“三明市第二屆網絡文化節”,聯系電話:0598-8252720。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