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圣高(右)將毛毯交給沙縣博物館工作人員 東南網8月25日訊(通訊員 鄧書榕)今年,三明市沙縣區博物館展陳品中,新添了一位“新成員”——一床紅軍毛毯。它是沙縣一名村民主動捐贈的。這床180cm*200cm的毛毯,歷經87年的滄桑,仍然鮮紅如初。其背后是村民世代用心呵護和傳承的故事。 這床毛毯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團第19師戰士贈送給沙縣湖源鄉錦湖村村民陳圣高太婆的羊毛毯,傳到他這已經是第四代了。 陳圣高的太婆溫東姬是舊時一名普通的農村家庭婦女,曾給紅軍煮飯。那是1934年5月底的事情。5月27日,擔負游擊任務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團第19師從梅列向湖源轉移,于5月29日午后與從杉口(今三明市三元區莘口)經湖源前往沙縣的國民黨軍劉和鼎80師所轄239旅在湖源鄉南洋岐高地遭遇。國民黨軍先占領高地,紅軍因缺乏森林作戰經驗,首次攻擊未能奏效。后來,紅軍在湖源群眾帶路下,采用正面進攻和迂回進攻相結合的戰術,兵分三路,向國民黨軍發動猛烈攻擊,浴血奮戰至19時,殲滅國民黨軍大部,乘勝追擊分向逃竄的殘敵,最終取得戰斗勝利。這是第五次反圍剿期間紅軍取得的少有的局部戰爭的勝利。 陳圣高(右一)捐贈毛毯 紅軍在湖源的時間雖然不長,只有兩三天,但軍民情誼不淺。在湖源鄉作戰期間,紅軍司令部設在乾尾厝,就是現在的陳氏宗祠,紅軍吃飯、睡覺都在那里。陳圣高的太婆溫東姬就居住在司令部附近。紅軍因炊事員人手不足,就請溫東姬幫忙煮飯。溫東姬生活貧苦,窮得連鍋都揭不開,身上穿的衣服破破爛爛。紅軍離開湖源前,便把這床珍貴的毛毯(戰利品)送給了溫東姬,還對她說“紅軍是農民的朋友”。 當時物資匱乏,羊毛毯是很稀有的,即便對部隊首長來說也是十分珍貴的,溫東姬十分珍惜。1958年去世前,溫東姬還多次特別囑托家人要好好保管。 紅軍雖然走了,可是這床象征軍民魚水情的毛毯卻一代一代保留至今。陳圣高今年78歲了,他和他的兩個妹妹就是蓋著這床溫暖的毛毯、聽太婆講紅軍的故事長大的。陳圣高說,太婆總說“紅軍親民愛民”。紅色基因也隨著毛毯一代代傳承了下來,感黨恩的陳圣高長大后便入了黨,后來還當了村干部,為村民服務。改革開放后,1979年,陳圣高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經營礦山,帶頭致富,日子越過越好。直到2000年左右,他才將這床毛毯放到樟木箱中保存。但“傳家寶”的故事沒有失傳,陳圣高的5個孩子也是蓋著毛毯,聽他講毛毯的故事長大的。 去年,陳圣高便和孩子們進城生活了。孩子們孝順,共同出資給他買了套房。今年,他在整理鄉里的老房子時,拿出了這床毛毯,聯系了鄉政府,于4月13日主動將毛毯歸還給了國家。他說,想讓大家通過這件舊物,共同見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斗爭的光輝歷史,以及紅軍對老百姓的深情厚誼,珍惜現在得來不易的美好生活。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