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23日訊(通訊員 許琰 文/圖) 最近一段時間,在三明沙縣區南陽鄉大基口村神園種養專業合作社的葡萄園內,每天一大早,村黨支部書記吳長發和工人們忙著將一件件打包好的葡萄裝車,準備送往城區超市和精品水果店。 近年來,葡萄產業逐步成為南陽鄉的支柱產業之一。該鄉充分利用農業產業政策以及資源優勢,發展葡萄種植規模500畝,種植巨峰、夏黑、紅巴拉多等多個品種,年產量可達60萬公斤,產值超1100萬元,讓廣大農戶嘗到了特色產業的甜頭。 鼓起錢袋子 大基口村氣候宜人,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沙質土壤特別適合葡萄種植。2010年,南陽鄉黨委、政府出臺政策,引導村民發展葡萄產業。 村里發展,政府扶持,心中有底。吳長發帶頭成立神園種養專業合作社,從外出經營沙縣小吃的村民手中流轉閑置土地,通過“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開始發展葡萄產業。 南陽鄉充分發揮綠色生態與區位優勢打造文旅康養品牌。 從一開始,南陽鄉就引導村民采用套袋技術、物理殺蟲設備、人工疏果、使用有機肥、自然轉色等生態方法種植,葡萄農殘檢測抽樣合格率連續7年達100%,2013年巨峰葡萄還獲農業部綠色食品認證。 今年,吳長發在沒有擴大規模的情況下,對原有的10多個種植品種進行精簡,主營巨峰和陽光玫瑰兩大類,將畝產控制在2000斤,保證葡萄的品質。“經過這幾年的嘗試,發現這兩個品種是最適合我們當地種植的,所以進行改良,管理起來可以更精細化。”吳長發說。 好葡萄不愁賣。吳長發告訴記者,現在南陽葡萄名氣大了,很多人慕名上門訂購。“這段時間合作社每天的銷量可達6000斤,銷售額近7萬元。”吳長火一臉幸福地說道。 一串葡萄改變了一個村莊,也串起了幸福生活。48歲的村民徐祥有,過去因妻子身患輕度精神疾病,一家4口的開支全靠他打零工負擔,家庭條件困難,被列為省定標準貧困戶。 南陽鄉黨委政府發揮大基口村葡萄產業優勢,組織全鄉25戶有意愿的貧困戶,前往當地種植大戶的葡萄園進行務工,并免費提供葡萄種植技能培訓,為貧困戶脫貧致富提供產業支撐。 “每年在葡萄園能打3個月零工,男工按每天110元,女工每天80元算,一年僅這一項能有一萬多元收入。”徐祥有說道。 “我們村有135戶63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戶19人,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已全部脫貧,去年農民人均收入近3萬元,比5年前翻了4倍。”吳長發介紹道。 “串”起大產業 葡萄是南陽鄉的名片。每年7月至9月,南陽以葡萄產業為平臺,將原本單一的葡萄節升級為葡萄文化旅游季,連續兩年吸引近4萬人前來參加。 最近兩年受疫情影響,游客采摘量下降,當地轉變思路,采取線上直播預售、社群電商企業線下預訂的銷售模式,解決銷售問題,助農增收。 此外,南陽鄉將葡萄產業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投入1500萬元啟動南溪安全生態水系建設項目,在滿足河道整治、生態保護、防洪排澇的基礎上,為村民提供日常生活休閑娛樂場所;投資610萬元,以集鎮沿線、村主干道、“兩高”沿線為整治重點,拆除違建面積8360平方米,美化綠化面積108畝;累計投入420萬元,在大基口村建設葡萄為主題的中心廣場、觀光長廊、休閑步道、休閑觀光荷花園等,村容村貌日新月異。 一串串葡萄成為鄉村振興“致富果”。 在做優環境的同時,南陽鄉開拓創新發展思路,不拘泥于單一產業,依托全鄉資源優勢,讓多個產業協同發展,葡萄深加工、休閑農業、文旅康養……多元化產業的發展,為村民開辟了一條增收致富新路。 在離神園種養專業合作社不足500米處,一片連體式木屋已基本建成,木屋以回廊式結構串聯旅游綜合服務中心、葡萄酒釀酒體驗坊和農家樂餐廳;建設板鴨標準化加工廠房,通過設備及凍庫租賃,為全鄉15萬只板鴨加工提供支持,年均可增加村財近4萬元;引進總投資6120萬元的玖曄生態農業項目,種植臺灣黃花菜等花卉苗木及臺灣特色水果,建設黃花菜干品深加工廠房,搭配露營、采摘、民宿等配套設施,打造農旅融合的網紅打卡地。 近年來,南陽鄉牢牢抓住廈沙高速通車帶來的發展機遇,立足產業基礎與區位優勢,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挖掘“綠色潛力”,通過整合南陽羅巖風景區、森林康養、百畝花海等旅游資源,打造服務市域短途休閑旅游的“后花園”,形成了以農業體驗游、文化朝圣游、生態觀光游為主業態的文旅康養品牌,進一步集聚人氣,做大做強產業。 借助葡萄產業發展的東風,如今一條集采摘、觀光、體驗于一體的鄉村休閑旅游帶已初具雛形,“小葡萄”長成南陽鄉點綠成金、農民致富增收的“大產業”。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