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安排了一節小學四年級語文觀摩課《蟋蟀的住宅》。課后,縣里的專家、學科帶頭人與青年教師一起,針對課堂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研討,尋找解決的辦法。“尋醫問藥”是這場活動的主要任務。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組織好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促進山區學校青年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有什么措施?這些問題成為一次又一次被提起的話題。 “只有教師‘教’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學’才能水到渠成。”大田縣教師進修學校校長林再生介紹,“十三五”期間,全縣共招聘新教師1100名,他們在職前所受教育的專業寬泛,但教師專業能力較差,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薄弱,如何讓這些新教師成長起來,成為一名“合格教師”? “這不僅要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全年化全員化全學科推進教師繼續教育培訓,還要重點突出‘私人訂制’,加強青年教師與教研員、學科帶頭人等幫扶互動,讓青年教師的成長在‘師傅’幫扶下,得以健康、快速成長。”林再生說。 開展教學開放活動,搭建分享交流的平臺,引領提高教師專業素養。鄭宗棲 攝 大田縣是山區縣,相對于山區教育資源的不足和匱乏,“走出去”和“請進來”,對于提升教師專業技能和水平,培訓活動的實效性是關鍵。近年來,大田縣把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作為根本任務,不斷創新縣域教師隊伍建設,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內在活力,增加教師的生活幸福感,有效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為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那么,教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我們組織教師到教育先進地區和課改前沿去,總可以找到自己的差距,擴大視野,深化自我體驗。”林再生介紹,通過一次“再學習”,思想上得以共鳴,理念上有所思考,做法上尋求借鑒。 教研員開展“送課下校”活動。大田進校 供圖 教師成長梯級機制體系如何構建?通過多年實踐,大田縣形成了“新任教師、合格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名師名校長”五個教師成長梯級機制。同時,大田縣結合省、市教師梯隊建設和培養模式,在“校級—縣級—市級—省級”四級聯動攀升機制中,明確各梯隊教師目標任務、培訓路徑,讓每位教師都能夠擁有機會、找準定位、持續發展。 在新任教師培養中,主要通過崗前集中培訓、“師帶徒”校本培訓、崗中“跟崗”集中培訓、轉正業務考核等措施,對新教師教學技能專項培訓。“我們制定了新教師三年培養培訓規劃,開展‘千名新人培養工程’,以基層學校為主體,引導各校制定合格教師專業標準指南,指導基層學校開展‘合格教師’的培訓培養工作。”林再生說,一批優秀的教研員和兼職教研員組成了“培育團”,面向山區、立足教材、著眼課堂,建立常態化“城鄉攜手,協同發展”質量提升聯動機制,經過三年時間,目標是促使新教師成長能為“合格教師”。 依托“名師工作室”,開展研訓、質檢、幫扶等活動。鄭宗棲 攝 此外,大田縣在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名師名校長培育中,規范了遴選方案,實施1.5至2.5年的培訓培養期,通過集中培訓、跟崗學習、返崗實踐、線上研修、自主研修,委托高校與省市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等培訓活動,參與“同期同班”培訓,建立35個縣級名師工作室,進一步完善教師成長梯級機制,讓每位教師能成長、成才,讓每位教師都能“出彩”。 五年來,大田縣共培養縣級骨干教師617人,縣級學科帶頭人173人,規劃培養中的縣級名師30人。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