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遷組干部在現場進行放樣 東南網10月21日訊(本網記者 肖曉敏 通訊員 饒麗英 文/圖)深秋時節,建寧大地,秋高氣爽,一股實干擔當、干事創業的熱潮撲面而來。項目建設接力賽跑,民生工程如火如荼,城市管理精雕細琢,鄉村振興亮點紛呈…… 今年以來,建寧縣圍繞服務“聚合力、補短板、創示范、惠民生”的發展目標,采取“四個一批”辦法,抽調千名干部下基層一線攻堅、駐村任職、服務企業、社區報到,推動干部在一線錘煉本領促發展,用“腳底板”丈量民心政績。 征遷組干部耐心為群眾講解征遷政策 “身”入一線,當好經濟發展助推器 “迎著晨光開早會,頂著烈日騰拆房,映著晚霞訪拆遷戶,亮著燈光議方案,深夜凌晨談簽約……”建寧縣入城大道景觀提升項目征遷組成員陳學輝這樣形容一線的工作常態。 邊走邊聊,記者隨他步行,來到征遷群眾聶國民的金牛水泥店鋪。此前,因征遷遇到難處,聶國民對征遷工作一度消極抵觸。開了四年的店鋪,說搬就搬,并非易事,一時間,尋找合適的租鋪,讓他和征遷干部都犯了難。 帶著政策下去,帶著需求回來,征遷組多次召開會商協調,最后,協調縣城投公司優先承租200多平米的店面。“沒有后顧之憂,我就放心簽了。”聶國民笑著說。 忙完這家,陳學輝又繼續下一家的忙碌。從第一次照面的芥蒂,到現在的談笑風生,這當中,是干部們的腳步勤了,才讓關系近了,感情自然也深了。 從征地拆遷,到項目服務,征遷組30余人全部沉到一線、取消節假日休息,全力攻堅,住建、國土、公安、檢察院、法院等部門都責任上肩,目前,完成征遷對象簽約13戶,征收各類建構筑面積約1089平方米、征收土地約6畝,涉及桿(管)線7家22.4千米,刷新“入城大道景觀征遷速度”。 入戶摸底、政策宣傳、測量、評估……干部們細心吃透政策,耐心與群眾交流,說話有方法,溝通有藝術,政策有硬度,服務無限度。 參與一線征遷工作,年輕干部揭建南認為,既是考驗,更是成長的歷練。在走訪日記中,他寫道:“只有走得勤、走得近,群眾才會與你親。” 新常態,需要大擔當。如何最大限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引擎?那就是鼓勵干部“堅持問題在一線發現、矛盾在一線解決、工作在一線推動、形象在一線樹立”。 從36個單位抽調150多名工作人員,充實到征遷和項目建設等一線。對涉及全縣發展大局的中心工作、重點工作推進措施不力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嚴肅追責問責,及時跟蹤干部工作情況,加大工作考評和調整交流力度,真正讓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讓,營造了人心思進、創先爭優的干事創業環境。 干凈整潔的大源村 “心”入一線,守護百姓幸福家園 晨光熹微,薄霧彌漫,大源村村部三樓最左邊一間房,已亮起燈光。 這間小屋,是吳學生“蝸居”的宿舍。洗漱后,他下到二樓電腦前,開始整理上報的材料,白天,他還要再繼續走訪幾家農戶。 吳學生,是國網供電公司的員工,今年選派到濉溪鎮大源村,掛職駐村第一書記。 從進村開始,他的身影穿梭在群眾間,腳步重疊在鄉路上,摸清情況后,他組織召集村“兩委”班子、村民代表開會,針對村民們反映的飲水不足、水源地缺少維護等問題,帶領村“兩委”逐一勘察現場、協調資金、火速開工。一連多日,他盯在一線、干在現場,為水源地的沉淀池、積水池維修清淤,保障650戶村民飲水暢通。 吳學生在桌前整理報上表格 村子要發展,產業是關鍵。“制種750畝、蓮子1100畝、煙葉350畝,涉及農戶約150戶……”制種和煙葉是支柱產業,但現有的18座烘烤房,均為密集式燃煤供能方式,不僅農戶烘烤操作累,還影響生態環境,與大源村“生態農業+旅游”示范基地培育的定位不符。 多次和相關部門溝通后,吳學生請來老黨員、老干部和農戶代表暢聊發展。他首先發言,“改造燃煤烘烤房,以煤改電,由人工操作改智能控制,既可烤煙又可以烘烤種子,一舉兩得。” 可最大的問題是,“錢從哪來?”“改造一座烘烤房4萬元,爭取上級補助部分,村民自費一部分,改造后,每座一年可節省人力成本3000余元。”隨著討論深入,方案獲得大家的支持。 蔬菜大棚的科學管理、果樹果木的剪枝嫁接、居住環境的改善提高……如今,建寧百姓的大小事,都有駐村干部們活躍的身影,干群合力,處處呈現繁榮穩定的鄉村振興新景象。 今年,建寧縣組織部門選優派強,抽調247名高素質駐村干部到農村基層一線,帶領群眾致富增收,挺起鄉村振興"脊梁"。 業務骨干239人,占總選派人數比例為96.8%,其中科技人才153人,占總選派人數比例為61.9%。在建寧縣2021年新選派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情況統計表上,這一數據格外亮眼。 亮眼的還不止這些。 建寧縣將2022名在職黨員編入社區黨支部,促進在職黨員進社區、亮身份、送服務、樹形象、作表率,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 “來報到的黨員都很熱情,都希望為居民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水南社區黨支部書記朱菊媛說,如今,黨員“義工”活躍在社區,常態化開展志愿活動,把貼心服務送到家門口。 腳底板走一線,回應“家長里短”。千名干部貼近群眾,破解發展之困、滿足群眾之需,共同守護百姓的幸福家園。 陳炳貴和同事在明一天籟生態營養品有限公司進行指導 “情”入一線,不負“企”望辦實事 企業發展,不僅需要“舒心”與“安心”,更需要被“暖心”——有人時刻牽掛著你,這也是優質營商環境的“軟實力”體現。 “公司有一個常溫奶的增項,需要辦證,希望幫忙推進一下。”前不久,建寧縣市場監管局食品藥品安全總監陳炳貴,接到明一天籟生態營養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寶山打來的電話,當天下午,他和同事趕往企業。“上門服務”的速度令黃寶山吃了一驚。 ![]() 福建半畝方塘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生產黃精荷葉茶 “果蔬汁飲料生產線的順利投產,離不開干部的支持。”福建半畝方塘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晶晶說,得知企業正進行技改,每周陳炳貴都會多次上門,一對一指導設備調試、灌裝間無菌分區、空氣潔凈度檢驗等,目前,公司生產的黃精荷葉茶已投產,深受市場喜愛。 看似輕松解難題,背后卻是多艱辛。陳炳貴有70%的時間在企業現場,剩下時間都在努力“充電”,不知多少個夜晚,查閱資料,請教專家,只為服務企業更高效。 “以前,坐等企業找上門來,現在是我們主動上門噓寒問暖,就怕他們有困難瞞著不肯說。”陳炳貴說,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呵護企業,才能讓企業茁壯成長。 如陳炳貴這般,想企業所想,不負“企”望辦實事的入企服務發生在全縣166個企業和196個項目中。據了解,建寧縣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將機關干部與全縣企業和項目進行一對一包聯服務,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銜接、左右聯動的機關干部入企服務網絡。 翻開“干部進企”服務信息臺賬,企業訴求、辦結進展、存在問題等情況,一目了然,同時,針對未辦結的企業訴求,每周情況跟進、督辦,實現了全鏈條信息公開透明,痕跡清晰,極大提升了服務效率。 截至目前,共收集企業困難問題78個。其中,幫助解決問題34個,正在解決44個問題中已初步解決25個……服務上的“加法”,換取了企業滿意度和市場活力上的“乘法”。 “加快建寧發展,關鍵在干部,關鍵在作風。”建寧縣委組織部主要負責人說,千名干部下基層 一線“賽馬”,賽出業績,賽出風采,成為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參考。下一步,建寧縣將繼續強化結果運用,讓有為者有位、讓吃苦者吃香、實干者實惠,堅持在一線培養干部、選拔干部的用人導向,激勵廣大干部在一線擔當盡責,為建寧縣高質量發展凝聚磅礴力量。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