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口村的青山綠水 本報記者 徐文錦 通訊員 丁麗萍 攝 東南網11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徐文錦 通訊員 丁麗萍)金溪河對岸,茂密的樹林下,一條森林康養步道正在抓緊修建。 金溪河的這一頭,通往縣城的游船碼頭剛剛完工,“兩山”理論實踐基地剛剛封頂……一個個緊鑼密鼓實施的項目,為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新一輪的“蛻變”奠定堅實基礎。 “如果村里沒有留下對岸石頭山上的這片樹林,就沒有今天美麗的常口村。”常口村黨支部書記鄧萬富深有感觸地說,24年的變化,讓大家真心感受到“青山綠水確確實實就是無價之寶”。 常口村長興湖 丁麗萍 攝 一碗擂茶 ——殷殷囑托浸潤心田 故事還要從1997年說起。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調研,在村民家中和大家一起喝擂茶、拉家常。 站在老村部門口遠眺對岸山水,習近平同志語重心長地說:“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在場的不少人深感疑惑——那時候的常口村,沒有一條水泥路,沒有一幢新房子,沒有一盞會亮的路燈,村集體年收入不足3萬元。祖祖輩輩都看著的這片山水,為啥是“無價之寶”? 幾年后,有企業找上門,開價20萬元要砍老村部對岸的那片林。 村里開會,議了許久,還是咬牙拒絕。“對岸都是石頭山,砍光了樹多少年都長不回來。不能賺了一時的錢,毀了子孫后代的山。” 囑托始終記在心頭。常口村的村民們欣喜地看到,這些年,在事關全村發展的大事上,村黨支部始終以“四議兩公開”機制為主線,推行“五事工作法”,廣泛聽取吸納意見,進行民主決策。不管什么樣的條件,村里始終堅守“底線”——拒絕了一個個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大的項目。 常口村俯瞰圖 本報記者 游慶輝 攝 兩塊“村規碑”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常口村自古就有立村規民約規范全體村民行為的慣例。 1997年6月,純樸的常口村民很快自發行動起來,把“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等一系列重要囑托納入新一輪村規民約的修訂,刻在石碑上,立在村口,共同遵守。 這次村規民約,如今村里人人皆知:愛國愛村、愛護集體、遵紀守法、維護公德、勤儉持家、勤勞致富、計劃生育、嚴教子女、尊老愛幼、贍養老人、村鄰和睦、互幫互助、移風易俗、反對迷信、擁軍優屬、助殘濟困、禁黃禁賭、懲惡揚善。 “早先的村規民約村里已經沒人記得清,只知道內容與和諧、發展、環境有關。”鄧萬富回憶道。 2017年,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常口村發展指明了方向。村民們都說,他們盼著結合十九大精神,懷著更深的感情,進一步提升完善村規民約。同年11月,通過微信、上門征求村民意見,村里收集匯總了許多意見建議,并且通過討論形成了初步意見稿。之后,經過全體黨員大會修改完善,提交給村民代表大會。 新的村規民約,很快經過表決出爐了:飲水思源、牢記囑托,愛黨愛國、踐新思想,愛護集體、發展生產,勤勞致富、勤儉持家,遵紀守法、村鄰和睦,移風易俗、鄉風文明,尊老愛幼、助殘濟困,創星評戶、崇文重教,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永續利用、惠澤子孫。 這次再訂的村規民約,鐫刻在常口村如今的新村部門口。 “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深入人心,踐行綠色發展矢志不移,常口村的步履從未如此鏗鏘有力。 皮劃艇隊在金溪河訓練。 丁麗萍 攝 多條轉換路徑 ——“無價之寶”變真金白銀 “空氣賣到錢啦!”今年5月18日,是常口村村民們的大日子。 時任常口村村支書張林順代表全村領取了一張編號為“0000001”的林業碳票,這是全國首張林業碳票。碳票上清楚標記著:常口村3197畝林地,在過去5年期間,林木自然生產里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為12723噸。 碳票是以林木生長量增量為測算基礎并依據計量辦法換算成的碳減排量,以“票”的形式發給林木所有權人,從而把“空氣”變成可交易、可收儲、可貸款的真金白銀。 張林順領到的碳票涉及常口村3197畝生態公益林,經第三方評估測算,監測期碳減排量12723噸。其中2723噸碳減排量,當天以4.0845萬元的價格被福建通海鎳業科技有限公司買走,流轉價格為每噸15元;余下1萬噸碳減排量,被福建金森碳匯科技有限公司以每噸10元的價格收購儲備。 除了碳票,還有房票和林票。去年7月30日,常口村村民孫桂英拿到縣里統一發的“房票”,和她一起拿到“房票”的共有18戶人家。房票是把農村閑置的住宅折算成票面價值,以“票”的形式發給農民,這在福建省內尚屬首創。為了進一步盤活農村林地、耕地和閑置住宅等自然遺產,促進鄉村振興,將樂縣作為改革首批試點,引導村民將土地使用權入股到公司、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獲得股金和份額。此次發放的18張房票代表著18幢閑置農房,總價值150.8萬元。 同時發放的還有林票。截至目前,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已經順利完成第一階段相關工作,村民持有金額1141.7萬元,人均持股金額369.79元。 臍橙大豐收。丁麗萍 攝 這一張張“票子”是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多條轉換路徑,有利于促進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份、農民變股東,實現農民和村集體“雙增收”,而“票子”的背后,是越來越多元的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探索,更是對綠色發展之路的深刻領悟。 去年,常口村有八成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村集體經濟收入139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2.6萬元,比1997年分別增長了46倍、11倍。 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20多年來,常口村百姓懷著深厚的感情,持續“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