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26日訊(通訊員 彭程 文/圖)“半個月前,我們大院新修了路面,明溝改暗溝,還劃好了停車線,‘微改造’讓整個居住環境有了質的提升。”“政府為我們小區鋪設了新井蓋,還粉刷了墻體,整個小區煥然一新。”12月23日19時許,在清流縣龍津鎮漁滄社區縣政府小區舉行的居民夜談中,城區人居環境“微改造、大提升”競賽活動得到了居民代表們一致認可。 睦鄰會客廳 睦鄰之家,架起干群“連心橋” 在漁滄社區縣政府小區“鄰里驛站”,“睦鄰友好之家”幾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小屋約40平方米,設有“睦鄰會客廳”、“鄰好”書吧、“鄰里”服務臺等功能場所,居民可在驛站里休閑、聊天。 該小區建于上世紀90年代,有居民720余人,近年來,小區內停車位擁擠、基礎設施設備老舊等問題漸成困擾居民的煩心事、揪心事。“有些老樓的防盜門時常發生故障,高層居民要遇上家里來客人,得上下跑好幾次,特別不方便。”小區黨支部書記巫正根說,居民找不到地方解決問題,缺少“上下”溝通渠道,生活質量也直線下降。 2020年,縣政府小區黨支部成立,居民反映的、希望得到解決的問題,通過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直達社區。此外,清流縣整合基層黨組織、業委會委員、居民代表、駐區單位等力量成立“鄰好”志愿服務隊,通過便民事項代辦、法律法規宣傳、矛盾糾紛化解等服務,實現從“問題找上門”到“上門找問題”,由“被動處理”到“主動服務”的轉變。 “我今年80多歲了,還能成為居民代表,為大家發聲,覺得很高興。”離休干部老高說:“社區定時開展‘夜燈訪鄰’,我們提交問題,他們解決。有時遇到一些鄰里紛爭,我就讓他們到鄰里驛站坐一坐聊一聊,很多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小區黨支部逐漸成為居民與社區、政府的“連心橋”,漁滄社區黨支部書記鄭玉婷稱,如今,居民會自發參與到小區改造提升、管理制度制定落實上,尤其是這次針對老舊小區、背街小巷的“微改造”,社區通過“鄰好”志愿服務隊“夜燈訪鄰”,邀請居民“列清單”,將主動權交給居民,怎么改由居民說的算,確保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到大家心里。 “鄰好”志愿服務隊 居民參與,助推小區“煥新顏” “群眾關心的事情就是政府工作的重點。在‘微改造’前期,我們通過社區,充分收集居民意見建議,將民意最高的內容列入改造項目,讓居民參與到整個‘微改造’活動中,助推城市品質提升。”縣委文明辦有關負責人說。 一直以來,亂堆亂放、違建違停、基礎設施老舊等現象是城關各老舊小區和背街小巷環境管護中的難點、痛點。清流縣委縣政府通過分片掛包、項目競賽、企業共建等方式,先行組織8個部門對城關33處需整治提升的節點開展人居環境“微改造、大提升”活動。 位于城關中心區的雁塔小區,本是一個熱鬧、環境優美的人流密集區,樓上居民樓,樓下有超市、商鋪。但近年來因排污管道堵塞、倒灌問題,居民們常年怨聲載道,“有時下水道一堵,臭味上來,來這逛街、吃飯的客人都少了很多。”經營餐飲店的王女士說到。 雁塔小區“微改造”部門負責人介紹,前不久,雁塔小區改造方案已開始實施,還根據部分居民訴求,新搭建了10盞路燈,“不僅如此,我們充分發揮社區、居民和物業管理多元模式,落實改造后的維護管養責任,讓居民成為改造受益者的同時,也要成為共建共治共享的參與者。” 一次改造,長效管理。鄭玉婷表示,借助這次“微改造、大提升”活動,城區人居環境存在的問題得到進一步化解,不僅推動“夜燈訪鄰”活動常態化開展,提升近鄰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效能,更提高了社區精細化管理水平,朝著新型社區方向發展。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清流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堅持民生事業問計于民,以“鄰好”城市基層黨建品牌創建為抓手,創新“夜燈訪鄰”、“鄰好”志愿服務隊等平臺載體,著重對城區環境進行提質提檔,讓居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在家門口升級。目前,33個城區“微改造”提升項目已開始施工23處,投入43萬元,預計總投入73萬元,全部完工后,城區居住的舒適度和溫暖度將大幅提升。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