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菊珍(左二)與三元區道德模范身邊好人聯誼會志愿者上門慰問老人。 (肖世盛 攝) 邱菊珍,三元區道德模范身邊好人聯誼會會長,曾任列東街道東安社區居委會黨委書記、主任。從事社區工作二十多年來,她贏得了很多居民的充分信任和好評,先后獲得福建省巾幗建功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福建省優秀巾幗志愿者等榮譽,她的家庭還被評為首屆全國文明家庭。 一手養大的侄女 稱她為“伯母媽媽” 邱菊珍家里是一個五口之家,除了他們夫妻倆、婆婆、女兒,還有一個特殊的家庭成員,她就是邱菊珍的侄女。4個月大時,由于她的父母無法照料她,奶奶便將她帶回邱菊珍家生活。十九年來,邱菊珍將她視如己出,侄女親切地稱呼邱菊珍為“伯母媽媽”。 “當時沒想太多,想著能幫一把是一把。”邱菊珍說。由于邱菊珍的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她自然而然成為了一家之主,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了一片天。 8個多月時,邱菊珍的侄女突然發高燒39多度。那時是凌晨2點多,邱菊珍二話不說,背起孩子就往醫院跑,一檢查,是急性肺炎。醫院說,幸好及時就診。 那一整夜,邱菊珍都沒敢合眼,她一直抱著侄女打點滴。第二天一早,值班醫生看到一臉疲憊的邱菊珍,還感嘆:“當父母真不容易!”“這是孩子的伯母,不是她媽媽。”一旁的婆婆跟醫生說。醫生聽了很驚訝。 平日里,邱菊珍也把侄女當女兒一樣疼愛,只要是給女兒買了衣服、禮物等,也肯定有侄女的一份。“我的家庭并不富裕,我所能做的就是要讓她和其他孩子一樣,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讓她也能感受到母愛。”邱菊珍說。 “我真的不比別人少什么,我很幸福。”侄女發自內心地說。在她心里,早已把自己當成了這家里的一分子。 用真心換真情 社區困難女童梅梅從小與奶奶相依為命,祖孫倆只能靠低保金生活。邱菊珍長期與梅梅結對幫扶,同時還動員各界愛心人士為她捐款捐物。有一次,梅梅的奶奶需要出遠門,她就把梅梅接到家里共同生活,一住就是三個多月,全家人把梅梅當成自己的親人。 “群眾的事就是我的事。”20多年來,面對千頭萬緒的社區工作,邱菊珍以實際行動在平凡的崗位上詮釋著不凡。 社區里的欒阿姨曾是重點服務對象,邱菊珍是欒阿姨的第一責任人。起初,欒阿姨對社區幫扶工作十分抗拒。邱菊珍想方設法做工作,主動和欒阿姨的家人聊天,找機會與欒阿姨說話;常常邀請欒阿姨來參加社區活動。次數多了,欒阿姨不僅會主動與邱菊珍打招呼,也熱衷于參加集體活動了。 2013年,欒阿姨被嚴重的糖尿病和全身皰疹困擾,因為沒有交醫保,需要承擔全部治療費用,幾度想放棄治療。當時邱菊珍已調至列東街道工作,不再是欒阿姨的第一責任人,但她還是積極開導欒阿姨配合醫院治療,還為她申請辦理了臨時救助。通過治療,欒阿姨病情大有好轉。 有一次,邱菊珍重感冒,喉嚨難受得說不了話,在路上碰到欒阿姨也沒法打招呼。第二天,欒阿姨四處打聽到了邱菊珍所住樓棟,一早便端著用保鮮膜包好的熱騰騰的藥湯,在樓下等著出門上班的邱菊珍。時至今日,邱菊珍想起當時的情形還是止不住地流淚,她說:“社區工作就是這樣,用真心付出才能換來群眾的真情!” 帶動大家傳播愛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直堅持做好事。 2012年3月3日,邱菊珍牽頭成立了由全國、省、市、區各類先進人物組成的三元區道德模范“身邊好人”聯誼會,并任會長。成員由最初的69人發展到現在的130人,下設6個小組,12個志愿服務團隊。 9年多來,聯誼會成員積極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看望空巢老人、環保綠化、驛站便民服務等“學雷鋒好人在行動”系列公益活動,先后幫助26名困難群眾走出困境,累計服務時長達23100多小時,人均150多個小時,先后獲得福建省“百家優秀志愿服務組織”“最佳志愿服務項目”“志愿服務創新案例”等榮譽。 疫情防控期間,邱菊珍和聯誼會志愿者,通過不同形式開展志愿服務。聯誼會與愛心企業將1860件價值9萬多元的愛心牛奶,捐贈給持續戰斗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市區民警、社區工作者和志愿服務人員;前往陳大鎮福建眾生和生態農業蔬菜基地采摘了250袋近千斤的愛心蔬菜,捐贈給有需要的居家隔離觀察期居民和低保困難群眾;把150杯熱氣騰騰的奶茶送到三明市第一醫院隔離區抗擊疫情一線的醫務人員手中;成立了全省首個疫情心理健康危機干預中心等等。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將愛和溫暖傳遞給了一線抗疫人員。 因為堅持愛的信念,邱菊珍把愛播撒在群眾心中,也感染了身邊的人。她的女兒在發給她的一段視頻中說:“媽媽,謝謝你一直為我們家辛勤付出,是你教會了我要成為一個心存大愛的人,因此我選擇走這條救死扶傷的醫學道路,去幫助更多的人,謝謝你的愛一直溫暖著我,陪伴著我,您辛苦了,我愛你!”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