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記者 劉巖松 “字太小了,看不太清,能幫我看看嗎?”1月5日上午,三元區69歲的王慧蘭在城關農貿市場一家肉攤前,拿著手機找身旁路過的年輕人確認支付金額。在年輕人的指點下,王慧蘭重新設置了字號,完成了支付。 信息社會高速發展,但是智能終端運用的技術壁壘,卻成為橫亙在老人和時代列車面前的一道“數字鴻溝”。目前,我市60周歲(含)以上老年人口在全市總人口占比約17.5%,遠超國際上10%的老齡化標準。讓“數字化”牽手“老齡化”,這也成為“王慧蘭”們心底的呼聲。 和生活在城市的老人相比,農村老年人在數字化應用方面顯得更加吃力。農村老人對移動支付接受度不高,使用數字產品、運用網絡工具能力不足,對網絡信息警惕性、鑒別力較差;同時,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存在短板,偏遠山村網絡購物不便。這些問題都是民建三明市委會通過會前調研了解到的情況。市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期間,民建三明市委會向大會提交了《關于積極推進農村老年人融入“數字化”生活的建議》提案。 除了豐富農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產品供給,加大科學用網宣傳教育,加強農村物流覆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外,民建三明市委會在提案中建議,要利用村級自治組織熟絡鄉村土壤的優勢,探索村兩委在新形勢下領導農村群眾的體制機制。同時,以家庭為主,社會志愿服務為輔,幫助老年人學會使用智能手機、信息平臺,把老人帶上數字化時代列車。 結合三明實際,提案還建議依托三明中關村科技園、三明科技產業基地等平臺,通過引進高科技產業,從終端設計角度提供更適合老年人需求的產品。同時,進一步優化e三明、閩政通等平臺,使社保、醫療等農村老人常用平臺“適老化”、易操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狈隼现闲枰鐣年P注。提案還結合我市文旅康養產業規劃,建議引導企業投資“銀發經濟”,從資金、政策上培育和支持涉足農村老年群體信息服務的本地中小企業,鼓勵返鄉青年、大學生等群體積極創業,以市場行為激發農村老年數字化市場活力,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生活需求。 “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改變部分老年人不會用、不敢用、用不好網絡的現狀,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市政協委員林建忠表示。除了家庭、社會、有關部門關心幫助老年人學會用網,他還建議,要尊重老年人在“快時代”背景下保留“慢速度”的權利,建立“無碼綠色通道”,采取替代措施,保留現金支付及線下辦理渠道等,讓老年人共享數字時代的美好生活。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