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茂生精心制作“福燈” 東南網1月31日訊(本網記者 蔡曉卿 通訊員 陳啟芳 馮嘉欣 文/圖)今年春節,三明泰寧縣大田鄉大田村村民江玲家門口懸掛著一盞別致的“福”字走馬燈,鮮亮的福字隨燈旋轉,映襯得年味更加喜慶紅火。 年前,黃茂生將精心制作的福燈送給鄰居 這是她的鄰居黃茂生送來的。“做這一盞燈需要幾天的時間。節前我特意做了幾個福燈送親朋鄰里,希望大家都福氣,也讓更多人欣賞大田花燈!”黃茂生說。 黃茂生今年74歲,是市級蚯蚓燈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自15歲第一次接觸到大田花燈,他為之“癡迷”近60年。 黃茂生精心制作的大田花燈 大田鄉花燈品種多,有蚯蚓燈、走馬燈、北斗花燈等,流傳至今已600余年。各類花燈上的燈文化、福文化,寄托了老百姓們對幸福生活的祈盼。北斗花燈結合本地山歌,加上嗩吶、二胡等樂器,由村里的孩童進行演唱,寄托對來年的祝福;走馬燈燃燈后熱氣上熏,紙輪輻轉,燈屏上出現駿馬奔騰等移動影像,寓有“馬到成功”、“六畜興旺”等美好意愿;蚯蚓燈類似橋燈,因沒有龍頭、龍尾形似蚯蚓而得名,在鬧燈過程中,村民努力把燈隊拉成幾段,意思是像蚯蚓一樣越斷越發,生生不息,承載了鄉親們對驅魔降福、來年福氣滿滿的祈盼。 早在明朝時期,花燈便在大田鄉興起,但在食不裹腹的年代,曾經盛行的大田花燈慢慢凋零,制作工藝也面臨失傳。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上塅村小組的一位楊姓村民摸索著制作了一盞走馬燈,元宵節“亮相”在他家大門上。黃茂生一眼見過后便印刻心中,此后便開始搗鼓著做燈。 黃茂生說自己是個“貪玩”的人,看到一樣東西就想去學。他會木工、木雕、泥水等,還會古琴愛唱歌,是村里的文娛活躍分子。自從搗鼓上大田花燈,他把當地傳統的幾樣花燈都“摸精”了,還“自學成材”學會了繪畫、剪紙,以讓花燈做得更精美。 黃茂生說,走馬燈轉不轉就靠內輪的紙葉片 “比如這個走馬燈,你看著簡單,要10多道的工序。”黃茂生介紹。選用3-5年的優質毛竹,再經過剖竹、火烤彎曲、編扎等流程,編制成外部骨架。內部的紙輪像一個圓燈籠,中間一根立軸,上方有葉片,“走馬燈沒有軸承,沒有馬達,它會不會走、走得快慢,就取決于紙葉片。”經過一次次摸索、失敗,如今他得心應手,制作的花燈精美別致,在鄉里遠近聞名。 黃茂生原先只在正月里做,不管是掛在大門口的走馬燈、北斗燈,還是元宵佳節村民們鬧的蚯蚓燈,他做的燈總能博得鄉親們的贊嘆。但正月過后,這些燈具又要收起來,堆放在樓上的一個角落。前幾年他被評為非遺傳承人,同時鄉里結合最美庭院建設,將他家屋后的廢置倉庫整理出來,“變身”為寬敞明亮的后院,加蓋上屋頂,成為一個大田花燈展示廳,也成為大田鄉的非遺文化打卡點。 有時黃茂生會教游客或鄰居制作大田花燈 黃茂生的大田花燈終于有了自己的“天地”。一有閑暇,他就拿起工具在院子里做燈,并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花燈懸掛起來,過路的村民與游客每每駐足欣賞。有時黃茂生還會教游客制作大田花燈,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認識這個民間瑰寶。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