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其添醫生正在給病人把脈 熊明歡 攝 近年來,泰寧縣在新時代中醫藥趕考路上,始終堅持“中西醫并重”的發展定位,把中醫藥工作擺在全縣衛生健康工作的重要位置來抓,凝心聚力推動中醫藥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在全縣上下初步形成“政府重視中醫藥、扶持中醫藥,百姓信任中醫藥、依靠中醫藥”的良好氛圍。 特色服務“助長”中醫藥發展 走進泰寧縣中醫院,映入眼簾的中醫文化墻,內容涵蓋了中國二十四節氣、四季養生、體質辨識、中醫藥特色療法等內容介紹,以及中醫針灸理療康復專科簡介。 除中醫文化墻之外,縣中醫院設有華佗廣場、中草藥標本、蛇類標本室、中醫特色護理專科,深入開展中醫適宜技術進基層、中醫健康宣教、中醫慢病干預等,大力弘揚中醫國粹。 “前段時間頸椎病的老毛病又犯了,頭暈目眩、惡心想吐,吃了一段時間的藥,效果不明顯,早就聽說中醫院的針灸理療不錯,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到這來,沒想到一個療程結束癥狀明顯有所緩解了。”2月28日,患有頸椎病的童娟(化名)剛做完一個療程針灸理療。 正如童女士所了解的那樣,泰寧縣中醫院針灸理療科為國家重點專科,多年來一直堅持走中醫特色,發揮中醫優勢,在繼承和發揚傳統中醫治療方法的同時,又重視引進國內外本專業最新技術和新理論,科室逐漸壯大,不斷改進和提高診療水平。 要說最符合當下群眾需求的還得是中醫特色護理門診,主要開展的項目包括李氏砭法、火龍罐、督灸、耳尖放血、中藥熏蒸、穴位貼敷、泥灸、挑四縫、耳穴貼壓等,為亞健康人群、中醫保健人群及慢性病患者提供亞健康干預,深受患者群眾信賴。 楊孝綏醫生正在給患者針灸 李少蘭 攝 服務網絡“助全”中醫藥發展 “腰椎盤突出好多年了,每次進城去中醫院排隊、掛號就花很長時間,有時候就懶得去了,沒想到在鄉里的衛生院針灸效果也和中醫院一樣,方便多了。”像梅口鄉大洋村老李這樣患有慢性病,苦于進城治療繁瑣耗時就放棄的老年群眾,在農村比比皆是。 服務網格是“兜底”民生健康的關鍵因素之一。泰寧縣在全市率先實現基層中醫館全覆蓋,普遍開展針刺、針法、火罐、推拿、貼敷、足浴、刮痧等7項以上治療方法,并且形成了以“縣中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所為網底”的中醫藥服務網絡。全縣共有村衛生所78所,全部配備針灸、火罐、刮痧板等基本器具,以及TDP 神燈等4種中醫診療設備,因地制宜為當地村民開展一些中醫藥服務,實現100%村衛生所配備針灸、神燈等4類以上中醫診療設備,70%以上村衛生所能開展4類以上的中醫藥適宜技術。 泰寧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有保障,由縣里每年組織2期以上中醫適宜技術培訓班,通過“周末動車引智”工程,定期邀請省、市中醫專家開展中醫藥學術講座。充分發揮縣級醫院龍頭作用,在中醫院設立基層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基地,常態化對鄉村醫生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帶中醫技術、中醫診療經驗、中醫治療手法、中醫治療方案、處方等入基層,分批次對全縣基層醫療機構的所有醫師開展專題培訓,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全縣從事中醫藥工作人員培訓實現全覆蓋。 創新發展“助優”中醫藥發展 中醫藥發展走出新路子,依托泰寧良好生態資源,推動“中醫+旅游”實現跨界融合發展,發揮旅游產業優勢和中醫養生功效,大力發展森林康養、文旅康養產業,在特色民宿開發中植入中醫養生元素,打造了境元、耕讀李家等具有中醫藥特色的森林康養示范基地,發展境元、瑤乾上等泰寧特色藥膳館,開發特色藥膳100多種,著力培養中醫“治未病”新亮點,成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 同時,借助泰寧縣優越的地質條件,積極推動“中醫+產業”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全縣種植鐵皮石斛、三葉青、草珊瑚、靈芝、玫瑰等中藥材2萬余畝,養殖梅花鹿600多頭,特別是依托獨特的丹霞崖壁,利用地道的鐵皮石斛種源,突破原生態種植難題,發展鐵皮石斛“崖壁農場”1萬多畝,開發了鐵皮石斛鮮條飲品、楓斗等10余種產品,菌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菌芝堂靈芝、孢子粉等,年產值達1.1億元,遠銷日本和東南亞等地。 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基礎,也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泰寧縣不斷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水平,探索“中醫+”發展模式,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進一步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中醫藥文化,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泰寧特色的中醫藥事業發展之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中醫康復保健需求。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