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建寧縣客坊鄉以跨村聯建助力鄉村振興側記 東南網3月11日訊(曾程 文/圖)大地回春,萬象更新。走進三明市建寧縣客坊鄉水尾村,碧水環抱,村容整潔,紅色氛圍深厚,閩贛基干游擊隊司令部、紅軍醫院、紅軍銀行、紅軍兵工廠等革命遺址群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莊嚴。 航拍下的“中央紅軍村”——水尾村 水尾村是建寧縣主要的老區基點村,反“圍剿”時期曾是紅軍重要的后方主陣地,素有“中央紅軍村”“小井岡山”“紅軍小后方”之美稱。近年來,水尾村堅持黨建引領,圍繞“紅+綠”主線,如今已發展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教育基地。 但周邊的灣坊村、龍溪村和中畬村發展相對緩慢,村與村之間發展不平街的問題日益突出。如何發揮集中連片優勢,加快鄉村振興步伐? “‘跨村聯建’,‘聯’是關鍵,發展是硬道理。”客坊鄉黨委書記謝鴻福介紹,為融合村級組織發展資源,探索實施農村區域化協同發展的新路徑,灣坊村、龍溪村、水尾村和中畬村于2018年7月試行“跨村聯建”黨建模式,成立紅軍小鎮聯村黨總支,以“四聯四促”為抓手,推動四個村抱團發展、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著力做大做強“紅色”旅游和“綠色”農業等產業。 “四聯四促”即聯組織、促引領,聯制度、促履職,聯產業、促增收,聯民生、促和美。 中畬民宿。 3月11日,在中畬村民宿,保潔員正忙著打掃房間衛生。“我這里共有18個房間,36張床位,還給客人配備了廚房、烤架、卡拉OK等設備,讓來玩的人體驗豐富一些。”民宿負責人謝經德說,民宿還設置了接待室、多功能廳等,可進行小型團隊會議和產業技能培訓。 不僅如此,謝經德還流轉了20余畝山邊地,建設紅日櫻花運動公園、生態農場、蔬菜基地等,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目前,各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當中。 中畬村民宿產業從無到有,再逐漸壯大,得益于紅軍小鎮聯村黨總支的成立。 黨總支以水尾村紅色資源為核心,采取“村企合作”模式,在龍溪村、中畬村分別建設民宿、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擴大紅色研學體量和范圍。目前,整個聯村黨支部可一次性接待300余名學員同時入住,僅此一項,就可以為聯村黨總支帶來每年15萬元收入。 研學產業。 今年春節過后,前來水尾紅軍小鎮開展紅色研學活動的團隊絡繹不絕,瞻仰紅色舊址、重走紅軍路、聽紅色故事、看紅軍劇、唱紅軍歌,村內保存完好的紅色革命遺址、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讓研學的青少年接受心靈的洗禮;特色紅軍勇士體驗活動,增加了互動與參與性,讓青少年在生動有趣的實踐中接受革命教育。 除了紅色產業,黨總支還依托四個高山村充足的光照資源,聯合爭取扶貧資金188萬元,在中畬村建設規模容量226.8千瓦、總面積1990平方米的光伏發電項目,年收益可達10萬元,累計收益已達50萬元,極大增強了材財造血功能。 產業旺了,更得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 黨總支探索“一村一策”產業,整合中畬、龍溪、水尾、灣坊4個高山片區閑置農田資源,打造了高山茭白、高山檳榔芋、高山八重櫻花、高山木槿花等種植,持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去年,村里共種植檳榔芋238畝,產值達170多萬元,村財增收2萬元,百姓平均每戶增收3000多元。”聯村黨總支支委、中畬村黨支部書記謝邦慶說,今年,村里繼續種植檳榔芋300畝,持續讓村財村民雙增收。 “跨村聯建”,人居環境整治尤為重要。眼下,整理菜地籬笆、打掃環境衛生、幫助年老體弱群體清潔室內外衛生……聯村人居環境整治志愿服務隊的身影徘徊于四個村之間,定期開展環境治理、衛生清理等活動,同時,采取各種形式,積極宣傳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的重要性,發動村民參與到環境衛生整治等活動中來,形成積極向上的村規民約。 “產業變強了、村民變富了、村容變美了、鄉風變好了,‘跨村聯建’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江春水。”謝鴻福說,下一步,客坊鄉將繼續在建強組織、分類施策、同步發展、健全機制等方面做足文章,讓紅色傳承、產業興旺、村民富足的畫卷在紅軍小鎮徐徐展開。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