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14日訊(通訊員 黃婉星)2022年1月,三明寧化縣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正式啟動,圍繞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農民農村共同富裕,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力量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開新局,推動“三下鄉”活動提質擴面、提檔升級。 送技術下鄉,精準服務扶“農困” 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持續深化,林農對林業科技有著急迫的需求意愿。“林業科技下鄉真是我們林農的福音。”寧化縣濟村鄉林農巫生明激動地表示。寧化縣創新林業科技下鄉機制,開展“林農點單,專家送餐”林業科技服務活動,林農們按實際需求點“單”,服務隊根據林農點“單”情況,安排專家直接到山頭林間無償為林農送上林業科技服務,不僅提高了林業科技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還幫助林農解決林業生產經營中的技術難題,架起了林農與林業科技部門溝通的橋梁。2022年以來,寧化縣開展林業科技下鄉服務活動28次,服務林農80多人次,幫助林農們解決了珍貴樹培育、油茶豐產培育、筍竹高效經營、古樹保護、林木病蟲害防治、林下中藥材種植等技術問題。 林業高級工程師王曉艷在濟村鄉指導林農修剪油茶樹。陳華平 攝 “農業技術咨詢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破解農技難題,使農民朋友們在自己在家門口就可以了解政策、法律、農耕等相關知識,有力助力了鄉村振興。”寧化縣農業技術咨詢服務隊隊員邱星菊說道。今年以來,寧化縣農業技術咨詢服務隊積極開展強農富農政策宣講,農業實用技術推廣普及等志愿服務活動,開展技術培訓10期,深入田間地頭120人次,技術服務指導1300多人次。 送關愛下鄉,暖心服務解“民憂” 一支由殘聯及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組成的寧化縣殘聯輔具適配下鄉服務隊,為寒冷的冬天帶來了暖意。通過開展殘聯輔具適配下鄉,殘疾人康復、維權、就業等各項政策宣傳,共為13名殘疾人適配輪椅、洗浴椅、座便椅等輔具20件,促進社會各界更廣泛、更深入的關注殘疾人健康、關心殘疾人工作、參與殘疾人事業。 “‘愛心義剪·情暖夕陽’這項三下鄉活動,是辦在了我們老年人的心坎上。”城郊幸福院一位老伯伯大力稱贊道。由寧化紅十字會組成的“愛心義剪 情暖夕陽”服務隊,在街頭、廣場、社區免費為60歲以上的困難老人理發,截至目前已服務400余人次,不僅減輕了困難老人經濟壓力,方便殘、病老人理發,最重要的是志愿者們與老人傾心交談,極大地滿足了老人精神生活,給老人帶來社會的關愛和溫暖。 “愛心義剪 情暖夕陽”服務隊免費為困難老人理發。巫婧云 攝 送知識下鄉,科技服務釋“民惑” 1月13日,寧化縣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啟動儀式在淮土鎮鳳山村舉辦,科技志愿服務隊利用科普大篷車、科普宣傳資料、科普書籍等形式向群眾廣泛宣傳《垃圾分類 從我做起》《科學防護 戰“疫”必勝》等科普知識,讓廣大群眾真正從科普惠農中得到實惠,不斷提高廣大群眾科學素質。 寧化縣科協積極開展“三下鄉”科普宣傳志愿活動。謝海英 攝 寧化縣“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務隊、法院普法先鋒隊積極發揮“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領頭羊”的作用和專業優勢,圍繞“法律進農村”主題活動,搭建鄉村普法宣傳平臺,讓法律服務貼近基層群眾。群眾紛紛表示,這樣的普法惠民活動越多越好,老百姓既能向律師問詢自己關心的法律問題,又能從普法宣傳資料中學到很多法律知識,對農村生產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送文化下鄉,非遺送福潤“民心” “非遺傳承人送福”是寧化縣2022年“三下鄉”活動的一項創新舉措。“通過將福文化與非遺結合,進一步保護和傳承了我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進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建設古韻客家奠定了堅實基礎。”文齋堂木活字印刷技藝傳承人鄒建寧說道。 “三下鄉”活動舉辦以來,“非遺傳承人送福”服務隊免費印送“百福圖”7000余份,送“福”等活字印刷品1000余份,切實推動木活字印刷技藝走入千萬家,引導群眾繼承和弘揚好優秀傳統文化。 “非遺傳承人送福”剪影。曾鈺婷 攝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