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28日訊(通訊員 熊明歡 李少蘭 黃勝龍)“當時為建電廠蓄了金湖水庫,鄉里有很多村成了庫區移民村,經過搬遷,不同村的村民被安置在一塊,管理起來非常難,鄰里之間的村民訴求也難以得到統一有效解決。”近日,年過七旬的三明市泰寧縣梅口鄉擁坑村村民謝應祖回憶起過往也不由地感嘆。如何解決這一難題,讓各村能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成為梅口鄉黨委、政府的一個新課題。 近年來,在泰寧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梅口鄉從實際出發,加大改革發展力度,加大旅游景區、生態林區、水庫庫區、革命老區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該鄉直面基層各村間難以發揮自治能力實現鄉村有效治理的“老大難”問題,結合“一鄉一品”黨建品牌創建行動,把跨村聯建作為基層黨建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通過“五聯五共”即組織聯動實現黨群共建、項目聯建實現設施共享、人才聯聚實現文化共通、產業聯營實現民生共促、生態聯管實現環境共治。 而新建成的集鎮聯村黨群服務中心,成為各村協商解決事情議事處。 “新建成的集鎮聯村黨群服務中心,主要以集鎮周邊分布村民較多的擁坑村、麥坑村、茜元村為主聯手管理,先行先試,建立了集鎮聯席會議制度,每月定期召開聯席會議,解決各村需要相互統籌協調的事項,根據實際需要不定期召開會議商討解決緊急突發問題,讓我們集鎮的各村村民矛盾或糾紛能迅速有效解決。”梅口鄉擁坑村第一書記肖慶華說。 解決了集鎮鄉村治理難題短期無人知、無人管問題后,如何解決鄉村治理難題后期少發生、不發生問題?梅口鄉給出了答案。 2017年,該鄉通過以市民文化廣場、“鄉村樂齡學堂”“國學學堂”為實施載體,由集鎮及其周邊各村黨支部具體落實,將集鎮老人和孩子發動起來,通過學習教育、文體娛樂等方式,不僅讓集鎮群眾掌握知識、健康身心,而且有效促進集鎮群眾實現經常性溝通交流,解決了鄰里不親、矛盾不化等問題,同時也增強了集鎮群眾的歸屬感和獲得感,讓更多的他村群眾愿意聚居到集鎮周邊來。 為了統籌全鄉發展,集中各村優勢,該鄉提出“大集鎮”資源整合工作思路,投入2000余萬元,由集鎮及其周邊黨支部牽頭具體抓落實,大力建設“大集鎮”沿線路燈亮化、集鎮新橋、農貿市場、集鎮騎樓、沿河綠化亮化等民生設施24個,引進熱帶觀賞魚、玫瑰花種植、茶葉種植生產加工、休閑農業采摘等產業發展項目11個,創新集鎮“管養分離”生態綜合管護等模式,讓集鎮周邊各村資源全部整合起來,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也讓更多外出村民回來建設家鄉。 “以前不知道在農村集鎮這邊建這么美有什么用,現在知道了。我們很多村民住在這里,親身體會到農村交通方便了,環境變美了,東西有地方買,錢有地方賺,我們還往外跑做什么,現在都有很多年輕人回來做事了。”梅口鄉麥坑村村民吳玉善介紹說。 “‘五聯五共’跨村聯建黨建模式的實施,讓村民腰包鼓了,心也安了,鄉村振興宜居宜業的發展藍圖正在一步一步繪就。”泰寧縣梅口鄉黨委組織委員鄒小蘭說。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