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區中醫醫院為三官堂小學的學生上中醫藥科普課。 沙縣區中醫醫院組織參觀中藥普查成果展示館。 三明日報沙縣記者站 許 琰 通訊員 林芳春 文/圖 沙縣區中醫醫院創建于1980年4月,是三明地區較早成立的區(縣)級中醫院之一。40多年來,這家醫院始終堅持傳承中醫瑰寶,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在不斷提高服務水平的基礎上,積極宣傳中醫藥文化,讓更多的人認識中醫藥、了解中醫藥、信賴中醫藥、使用中醫藥,推進中醫藥惠及千家萬戶,為人民群眾健康服務。 讓中醫藥文化融入生活 “這個種植的叫細葉青蔞藤,也就是我們沙縣人叫的穿山龍,燉罐里經常用,我們自己家里燉湯也會用。”5月6日,在沙縣區中醫醫院的中草藥實物標本展示園內,來自區老年大學的20多名學員正興致勃勃地聽副主任中藥師劉金章講解各種中草藥的用途和功效。 隨后,大家來到中藥普查成果展示館,一個個中草藥標本展示柜引起了大家濃厚的興趣。“原來酸棗也是藥啊!”“牛奶根還分這么多種。”大家在展架前你一言我一語,學著辨識藥材,如白苞蒿、疏花衛矛、鉤藤、鐵莧菜……在輕松愉快的講解中,通過識別中草藥,學習中醫藥典故,讓大家增加了對中醫藥文化的了解。 在沙縣區中醫醫院,這樣的“中醫藥元素”隨處可見。近年來,醫院以高分完成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為契機,投資50萬元完成沙縣區中草藥實物標本展示園及中藥普查成果展示館項目建設,作為本院職工、醫學院校學生、全區各類人群中草藥教學基地,讓更多人近距離接觸中醫藥,了解中醫藥。 同時,醫院充分利用候診大廳、公共休閑區、病房走廊等各個區域,設立中醫藥文化展板、中醫藥典故版畫及中醫藥特色技術介紹,宣傳中醫藥發展歷史、中醫名家故事、中醫藥科普知識等,各診療區布置了與科室緊密相關的中醫藥文化知識宣傳欄,將中醫藥文化緊密融入日常診療過程。 醫院與三官堂小學合作共建,每周開展一次“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等科普宣教活動,不僅給學校師生帶去中醫藥文化的啟蒙知識,還針對兒童青少年中常見的近視、蛀牙、駝背等問題,通過將中醫藥文化和健康知識逐漸融入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讓孩子們在輕松的氛圍中學會健康保健知識,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中醫藥科普宣傳碩果累累。近日,沙縣區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被省衛健委和省文化和旅游廳列為“福建省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由沙縣區總醫院牽頭申報的《沙縣小吃傳統藥膳植物調查分析與應用》項目獲2021年度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普查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引智創新惠及基層群眾 3月11日,在沙縣區總醫院南區(沙縣區中醫醫院)名中醫工作室內,福建中醫院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的主任醫師陳淑嬌正細致地為患者把脈問診。對需要進一步治療的患者,陳淑嬌還為他們提供了詳細的診療指導方案。至此,陳淑嬌已四次來沙縣坐診,累計接診近300人。 近年來,沙縣區總醫院針對部分薄弱學科診療技術水平相對落后、患者外出就醫急難愁盼等具體問題,加強與上級醫院的專業對口對接合作,讓患者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省級醫院專家的優質服務,同時也為醫務人員提供了加強學習、開拓視野的機會,有效提高醫務人員的診療能力和醫院管理水平。 去年10月,沙縣區總醫院與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簽訂了《醫療協作協議書》,設立名醫工作室,邀請省級專家定期到總醫院南區坐診,同時組織醫生到省級醫院進修、培訓。雙方還建立了雙向轉診協作關系,方便患者就醫。 此外,搭建區域“互聯網+云中醫”基層中醫醫療服務平臺,提高服務效率和診療水平;用好中藥代煎平臺,依托中醫醫院成立區級中醫藥延伸服務中心,可與12家分院共享中醫藥業務;同時繼續開展殘疾人精準康復、開設兒童康復門診等,不斷擴大、深化中醫藥服務領域。 “目前,我院肛腸科為國家級農村醫療機構特色中醫專科,針灸科、老年病科、康復科為福建省農村醫療機構特色中醫專科,2021年新整合后的治未病科(健康管理中心)秉承‘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后防復’的理念,也是我院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滿足廣大市民對健康多元化的需求,不斷深化服務,拓展服務范圍的新舉措。”沙縣區中醫醫院主任中醫師林新鈺表示,接下來,醫院將繼續加強中醫人才培養、培育優勢專科,努力打造在周邊市縣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中醫醫院。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