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晚,“紅歌嘹亮·弦歌相傳”紅色音樂會現場。姚智寬 攝
東南網7月16日訊(本網記者 劉惠萍 通訊員 鄒雯)很難想象,在永安的一場音樂晚會上,能聽到嗩吶獨奏《百鳥朝鳳》與小提琴獨奏《帕格尼尼隨想曲No.24》,是何等的視覺享受。7月15日晚,三明永安市聯合上海音樂學院舉辦“紅歌嘹亮·弦歌相傳”——紀念《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發布暨北上抗日先遣隊在閩作戰90周年紅色音樂會。
這樣一場高水準的音樂會為何落地永安?
2022年5月19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確上海與三明正式建立對口合作關系。滬明對口合作開展以來,永安市與上海音樂學院再度牽手,再續紅色血脈情。
校地合作 發布城市歌曲《竹福永安》
紅色音樂會上,發布了永安城市歌曲《竹福永安》,并舉行上海音樂學院向永安市贈送歌曲手稿儀式。據了解,以音樂為媒,兩地交流已不是首次。早在去年4月,上海市音樂學院就與永安市開展校地合作共建活動,共同舉辦“永安之夜”音樂會。雙方在永安抗戰文化公園國立福建音專舊址,簽署校地對口合作協議,打造上海音樂學院紅色音樂實踐基地。
《竹福永安》歌曲手稿贈送儀式。姚智寬 攝
這首作品,飽含上海音樂學院師生的用心。“《竹福永安》將永安的紅色傳統、綠色生態和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與未來生動結合其中。”該首歌曲的總策劃曹榮瑞介紹道,作品的前奏和間奏部分有小號、琵琶和古箏,都是由上音管弦系、民樂系的優秀學生擔任錄制,小號代表永安的紅色基因,琵琶和古箏刻畫永安的傳統之美。
正如歌曲所唱:“古韻新聲唱響,總是春風浩蕩;竹海夢向遠方,總有理想領航……”用歌聲描繪出東南仙鄉“永安是福”的生動特色和美好意境。
據了解,該首歌的音頻以及完整版MV,將于10月份通過全媒體平臺,開展為期三個月的線上線下、立體式、集中推廣。
更值得一提的是,為更好地發揮上海音樂學院的藝術優勢和永安市豐富的紅色資源,兩地將共同打造滬永藝術合作的新品牌——紅色七月音樂會,計劃每年通過舉辦一場特色文藝演出,實現雙向賦能,讓兩地的紅色文化交流走深走實。
滬明合作 “國立音專”續前緣
《竹福永安》的誕生,是滬明情誼中破土而出的“希望種子”,也是在高位嫁接中含苞欲放的“合作之花”,更是在多方推動下精心澆灌的“豐盈碩果”。
永安與上海音樂學院淵源深厚、情誼綿長。
抗戰時期,福建省政府從福州內遷永安,永安因此作為戰時省會長達7年半(1938年5月至1945年10月)之久。省會內遷后,永安新辦了多所高科院校,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熱血青年到此學習。這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
1940年,福建省立音樂專科學校在永安吉山創辦,1942年升格為國立福建音專,成為民國時期全國僅有的三所音樂高等學府之一,素有“紅色音專”之稱,不僅造就了一批音樂人才,更培養了不少獻身革命事業的優秀兒女。
7月15日下午,永安市巴溪灣小學合唱團與上海音樂學院老師互動表演。王燕 攝
1950年,國立福建音專并入中央音樂學院上海分院,也就是現在的上海音樂學院,滬永兩地的紅色血脈也由此相連。
音樂再度牽手,激起了千層浪。今年4月28日,永安市舉行了新時代上海高校教師國情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基地共建,采用上海音樂學院與上海交大醫學院“藝+醫”兩校聯合的形式,融合“紅色文化”和“健康中國”等國情教育主題,努力產生更大輻射溢出效應。
“藝+醫”入永,是滬永合作的又一幅嶄新篇章,為永安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增添了“海派力量”。
好消息不斷傳來,7月15日,來自上海市25所院校的教師代表參加新時代上海高校教師國情教育基地第一期研修班。當日下午,院校師生走進永安市霞鶴村,采取“藝+醫”共建形式,組織合唱文藝交流和義診,為基層群眾帶來藝術享受和健康福祉。
此外,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還與永安市洪田鎮馬洪村中央紅軍標語博物館簽訂館際共建協議,圍繞場館共建、研學互促、課題共研等方面展開合作,譜寫紅色文化交流新篇章。
以文為媒,發揚紅色文化,激活發展動能。永安與上海正以頻繁地交流、精誠的互動,翻開兩地合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