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4日訊(本網記者 劉惠萍 通訊員 陰志毅 文/圖 )11月1日,三明市“四領一促”系列將樂縣專場新聞發布會舉行。將樂縣以“為美麗中國建設打造‘將樂樣板’”為主題,全面介紹了當地拓寬“兩山”轉化路徑的經驗做法。
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將樂縣作為全國林改的策源地之一,始終牢記“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重要囑托,全力推進林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將綠色之路拓寬延伸,發布會通報了將樂獨特的林改新做法、亮點和舉措。據了解,將樂今年被增列為省級集體林權制度“三多”(多方得益、多式聯營、多重服務)改革試點縣。
農戶在中藥材種植基地內采摘。
11月1日清晨,茂密林間不時透入陽光,沿著蜿蜒小道,林業局職工和村民一起查看新種植的杉木長勢情況,這里是村企合作造林項目地營林分公司將樂縣光明工區。
既要守護好綠水青山,又要突破傳統采伐經營模式的發展瓶頸,如何找到一條讓林農不砍樹也能致富的新路子?
將樂縣依托金森公司,把原有分散的林農權益再次集中集約經營,與全縣86個村開展村民企合作造林,平均每年可帶動每個村的村財增收4萬元,并探索提前分期分配機制,把股份制成林票,再把林票質押到金森小貸公司,實現提前變現。
同時,將樂縣發揮全國森林經營試點縣的優勢,支持金森公司積極探索天然林收儲工作,由金森公司按600元/畝對天然林進行收儲,同時可以制發林票、碳票,林農收入可增加至46元/畝,目前已收儲辦證6.6萬畝,帶動59個村村財增收268萬元,昔日“砍樹人”如今成了“護樹人”。
龍棲山航拍。
“林改不僅讓林區獲得了更健康長遠的發展,更為林農帶來更大的經濟收益,滿足鄉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將樂縣林業局局長廖國興說。將樂縣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全縣竹筍、紅菇等采集面積50多萬畝,油茶種植大戶100多戶,現有油茶林面積達3.1萬畝,年產值約8700萬元。
將樂縣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種植與養殖,通過“家庭農場+農戶”模式,養殖中華蜜蜂近1.41萬箱,蜂蜜產量約81噸,產值972萬元,林下石蛙養殖年產值120多萬元,林下畜禽養殖帶動1.1萬農戶增收。
蜂農(中)帶領附近鄉鎮的精準扶貧戶通過養殖蜜蜂走上致富路。
“養蜂不需要很強的勞力,投入也不大,而且技術還有保障。”將樂縣安仁鄉澤坊村村民朱代宗表示,將樂縣各種山花繁多,一年四季蜜源不愁,為蜜蜂養殖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他養蜂規模已經達到近百箱,年均收入6萬多元。
黃精、鐵皮石斛……一批原本生長于深山密林的野生植物被移栽試種到了經濟林中。將樂縣創新“樹上+樹下”模式,今年,將樂縣引進福建盤古制藥有限公司和福建國坤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種植黃精、何首烏等10個中藥草品種,建立約7000畝中藥材種植基地,林下養殖、采集加工穩步推進。
目前,全縣林下種植、林下養殖、采集加工、景觀利用等林下經濟總面積50多萬畝,2023年全縣林下經濟產值14.30億元,帶動農民就業2萬余人。
未來,將樂將持續探索“合作造林+碳票+林下經濟”以及“天然林收儲+林票+林下經濟”模式,積極推動“三資(資源、資產、資金)”轉換,促進“三金(租金、股金、薪金)”收益,努力實現林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讓山林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