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源頭活水”到“幸福甘泉”的民生實踐
東南網3月26日訊(通訊員 林美)三明市水利局堅持黨建引領,創新推出以“統投、統建、統管+智慧監管”的“3+1”建管模式,以組織優勢破解農村供水“重建輕管”難題,書寫了從“源頭活水”到“幸福甘泉”的民生答卷。
尤溪縣城鄉供水一體化溪尾水廠
三明市“3+1”模式的落地,讓農村飲水安全實現質的飛躍。2024年,全市累計投入超9.94億元,覆蓋1379個行政村,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8.07%,居全省前列;規模化供水覆蓋人口提升至60%,超200萬群眾受益。
永安市城鄉供水一體化(西洋供水一期)項目開閘供水
“雙軌管護+智慧監管”打造服務閉環
市水利局以機制創新為抓手,形成“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群眾監督”的全鏈條服務模式。
雙軌管護,專業服務到村頭。推行“鄉村水管員+第三方專業維養”模式,組建76人的專業化服務隊,覆蓋2427個供水點。尤溪縣實施網格化管理,實現故障2小時響應。
數字賦能,訴求響應零時差。依托“e三明”平臺搭建智慧監管系統,自動預警異常情況。與12345熱線聯動,建立“群眾訴求—派單整改—跟蹤回訪”閉環機制,2024年累計解決618件問題,滿意度達98.7%。
動態考核,資金補助掛鉤績效。水質、水量和群眾反映問題解決情況納入平臺動態監管,工程管護情況與管護資金安排掛鉤,對水質合格率下降、問題處置滯后的縣區核減管護資金,倒逼責任落實。
工作人員在建寧縣溪口鎮艾陽村查看供水情況
從“解渴水”到“幸福水”的鄉村蝶變
織密供水安全網,打通民生“水動脈”。“統投”聚合力,整合市縣財政、社會資本及省級補助資金,建立多元化資金池,破解單村工程“缺錢建”難題。“統建”提標準,由縣級水利部門統一規劃,嚴控水源選址、管網鋪設、水質監測等關鍵環節,確保工程“建一處、成一處、惠一方”。“統管”保長效,11個縣(市、區)簽訂縣域統管協議,明確專業機構為管護主體,將分散的村級工程納入統一運維體系,實現“建管分離”向“建管一體”轉變。
水質升級,舌尖安全有保障。通過配套建設凈化消毒設施、定期抽檢水源,全市農村飲用水水質合格率逐年提升,氟超標、鐵錳超標等問題基本清零。信訪銳減,群眾獲得感倍增。農村供水類信訪量四年降68.9%,寧化治平畬族鄉實現零投訴,成為民族團結示范案例。
三明市“3+1”模式的成功實踐,不僅是技術與管理創新的勝利,更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生動詮釋。從“喝上水”到“喝好水”,從“民生工程”到“民心工程”,三明市水利局以黨建為筆、清泉為墨,書寫更多鄉村振興的溫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