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東山村草席 傳承了500多年的手工技藝
2014-10-15 10:05:27吳火招?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肖先玉與婆婆在打草席。 兩個人相互協調、緊密配合,“席扣”抬起來的剎那“串草刀”幾乎同時把席草穿過,隨著“席扣”的一抬一扣,“串草刀”的一進一出,兩千多條席草,便被密密實實地編織成了一張“冬暖夏涼”的草席。 手工草席具有吸汗透氣、舒適挺括、細密緊實耐用、無化學添加劑、氣味芳香等特點,而上等的手工草席更是有“站立不倒,滴水不漏”的說法。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清流縣賴坊鄉東山村,每家每戶都種席草和黃麻(制作草席的原材料),每家每戶上至90歲的老嫗,下至10多歲的女孩,都是制作手工草席的能工巧匠,因傳統制法和優良品質,以當地村名命名的“東山草席”也成為了東山村人的驕傲…… “織”入歷史—— 傳承了500多年的手工技藝 關于東山種席草、制草席,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勵志的故事。 傳說在500多年前,東山村有個聰明的小伙子到寧化的一個小山村做買賣,一次他無意間發現這個山村家家戶戶都制作草席,他把這個技藝學到手,還學會了如何種植席草,回家后,把所有技術傳給全村人,從此后,就有了全村引以為傲的“東山草席”。 “制作技藝都是家里人一代傳一代,我18歲從外村嫁過來,婆婆就開始教我制作草席,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肖先玉一邊織著草席一邊告訴我們,正在打制的這張草席是隔壁村準備嫁女兒訂做的。 肖先玉手里拿著的“席扣”隨著穿梭而進的席草一抬一扣間,細密無接草的席面慢慢展現出來。 說起制作技藝,肖先玉侃侃而談,她告訴我們,每年農歷二三月份,把席草苗像插秧一樣插進水田里,待長至農歷八九月份就會長得比人還高,最長的甚至能長到2.7米左右,此時就可以收割了。 席草在當地也叫三角草,具有很強的韌性,晾干后甚至可以用來裹扎粽子,席草的內部有類似海綿一樣的東西,這兩個最根本的特性也決定了用這個原料制作出來的草席既耐用又吸汗。 收割下來的席草先要進行長短分類,包括1米、1.5米和1.8米,然后要將席草一根根地對半剖,接著是晾曬,晾干晾透會有草香味,也不容易發霉影響質量,顏色由青轉青白,做出來才均勻美觀。 進入最重要的編織階段,肖先玉說,用席扣的人,雙手不單要有一定的力量,還要用力均勻、平衡,不然會導致整張草席歪斜甚至松散開來,花力氣的同時還要做好席子左右兩邊的鎖邊工作,鎖邊其實也就是將多余的邊角往同一個方向交替折。 用席扣的人要配合用串草刀的人,串草刀是一長約1.5米的竹片,刀頭處切有一口子,方便鉤住席草穿過麻繩,麻繩也是肖先玉自家種的,結實耐用,近90根的麻繩垂直掛在席床(上下左右4根木頭支起來的架子)上,使用串草刀的人就是用串草刀將一根根席草平行穿過交錯的麻繩間,穿得要勻且直,力氣不能太大,否則會把麻繩穿斷。 兩個人默契配合,席扣柄上翻的時候穿的是席草頭,席扣柄下翻的時候穿的是席草尾,這樣交替了席面才細密、均勻、厚實。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