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 寧化縣安遠鎮伍坊村處理垃圾有妙招
2014-10-30 08:51:38陳亮?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肖曉敏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東南網10月3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亮)近一兩年來,各地的新農村建設可謂如火如荼。蓋公園、建花圃、立路燈、修路搭橋、立面改造……一項項工程令人眼花繚亂。若只是坐在車上,一眼望去,著實令人耳目一新。可在一些村子,只要你下車往里面再走走,卻往往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這邊是新樓高起,那邊卻污水橫流,垃圾遍地。 記者在基層采訪時,不少鄉鎮干部和村干部跟記者坦言,農村的垃圾處理一直是件麻煩事。垃圾桶發好了,焚燒池也建好了,甚至許多村里還配好了垃圾收集車、專職的清潔工,可臟亂問題還是解決不了。 在寧化縣安遠鎮,有個叫伍坊的村子,想出 了一個妙招。村里出資安放了300個垃圾桶,買了一輛三輪垃圾收集車,雇了兩個五保戶當清潔員,在此基礎上,征求大家意見,每戶收取每年15元的保潔費,村里的保潔問題迎刃而解了。 雖然村里收的這個保潔費遠遠不夠支付運營的成本,但不能小看這區區的15元,正是因此,老百姓覺得出了錢的事,就應該要做好,反而將清潔問題重視起來了。如同城里小區交的物業費一樣,交了這15元,我就是主人了,可以享受到門前的清潔服務,垃圾不能亂丟了,好習慣也慢慢養成了。而在不少農村,硬件一樣不少,保潔員一天收兩次垃圾,頑疾依然難除,更不用說那些條件更差的農村了。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在新農村建設中,“面子”要新,“里子”更要新。 除了改善農村公共設施、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更要注重改變農民的觀念。不僅僅是垃圾處理,在立面改造、附屬房整理等新農村建設的具體事務上,記者發現,但凡真正發動了群眾參與進來的村子,往往事半功倍。而那些讓政府或集體大包大攬、一手包辦的地方,卻往往難以持續。 一方面,自然是資金有限,難以顧及全面;另一方面,沒有發動老百姓積極參與進來,于是他們便形成了事不關己,一切都由政府辦的慣性思維。結果自然就成了簡單的工程建設——家家戶戶添了幾片新瓦,重刷了幾面墻,其他一切照舊。 當下的新農村建設,“新”應“新”在理念和思維上。政府在做好規劃的前提下,應巧下功夫、注重引導,發動廣大的農民參與進來,讓他們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 ?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